杭州蔬菜基地两倍工资找不到收菜工!农业局副局长:党员干部,都去义务劳动!

杭州新闻 2020-01-31 21:05:00 2.6w阅

记者 钟玮 视频 司春华

前几天,杭州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的何林海忙得焦头烂额,杭城大型超市果蔬被抢购一空,而自己这个杭城“菜篮子”里满满一大棚一大棚的蔬菜却来不及供。
因为疫情,即便双倍工资,放假回去的工人们也叫不回来几个,大家都不敢出来。
年初四,何林海所在的“余杭蔬菜群”里突然有人发问:“目前蔬菜保供基地用工有困难吗?”“明天就过去添乱。”说话的有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的,也有涉农企业业主,看到这几句他心里瞬间踏实了。

 

蔬菜供应量很足,一度少割菜工

“双倍工资,放假的工人叫不回,不敢出门呀”

何林海的良渚麟海蔬果专业合作社位于距城区30多公里外的余杭良渚。合作社承包了3200亩地,其中1500亩种植了青菜、毛毛菜、菠菜和莴苣等品种,以绿叶蔬菜为主,主要供应杭州的世纪联华超市和华润万家超市。
今天下午,他正忙着协调工人一车车往大棚里搬运菜筐。
“从大年初一开始,蔬菜的需求量每天都在上涨。青菜、毛毛菜的日供应量从年初一的15吨上涨到年初四的30吨。去年是暖冬,蔬菜丰收。虽然市场需求量比往年多了不少,但我们这里不缺菜,缺的是收菜的工人。”
按照往年春节惯例,何林海可以在老家江西陪父母多待几天。今年春节,他一直留在自己的合作社,和工人们在棚子里割菜,然后分拣、包装、装运,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多。“年前,工人老早放假回去了。即便双倍工资也叫不回来,为什么?今年太特殊了,人不敢出门。所以天天焦头烂额,我们这几个人快要吃不消了。”何林海指指隔壁大棚里一批穿马甲的志愿者,“我们也多亏了这些阿哥阿姐来帮忙。”
大家觉得到不了一线去抗病毒,到农村大后方,为蔬菜保障出份力也好的

农业局副局长:

党员干部,都去义务劳动,割菜!

大棚里四名穿蓝马甲的大叔大姐正俯身割着香菜,一把一把往筐子里装。一问,是余杭区劳模志愿者队的,有高级农艺师,农业企业的老板,还有公务员。

60多岁的沈桂法是年纪最长的老大哥。家里子女说,“老爸,这种体力活你不要去了,再说这两天出去也有风险。”他不听,一句话打发过去了,“菜长时间放着一直不割么,还要烂在地里。城里人么担心买不到吃不上,哪晓得这里割都来不及割!”
隔壁棚子里看起来更加火热。十几名志愿者只身穿棉衬衫、毛衣,外面套件红马甲,蹲着割青菜,割好的一筐筐拿到棚外一辆农用三轮车斗上。
天气有点冷,大家身上却都热乎着。
他们来自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同在一个微信群里,平时给合作社做些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建议,也都是何林海的老熟人。
何林海指给我看带队的副局长章雪梅,套着袖套,拿着小镰刀,远远蹲在菜地里“前天开始,他们局里发动了80多名党员和工作人员,分5个组到五大种植业生产基地抢收蔬菜。局领导说,党员干部都去义务劳动割菜。我这里才是其中一部分。”何林海说,昨天一天,13个志愿者一天收了200多筐青菜,3500多斤。“老先生,感觉怎么样啊?”说话间,何林海对着一名50多岁的临退休老大哥问。
“本来想疏通疏通筋骨。老了,腰都直不起来了。”
十几米外另一块地,14岁的小姑娘金天蹲在妈妈身后,接过割好的菜装筐,运动鞋鞋面上沾满泥巴。小金是陪妈妈陆霞一起过来的,“平时没机会干农活,今天也要让她看看试试。”陆霞说。
何林海跟我讲,大家都是农业出身,干一行爱一行,尤其今年疫情严重,他们看到农场里有难处,也还是喜欢回到这里来。

蔬菜需求高峰已经过去

菜价不变,青菜批发价还是2-2.5元一斤

何林海再清楚不过,每年的正月,其实都是蔬菜供应淡季,“消费高峰都在年廿久、三十,大家该囤的都已经囤了,后面都到餐馆消费了,或者外出旅游了,家里剩下的菜都很多。”往年正月初一,鳞海合作社的蔬菜供量基本在5000斤左右,慢慢增长,到初四达到1.5万斤,直到初七上班,达到3万斤,是远低于每年日平均上市量的。
今年因为疫情,不少大型超市出现过短暂的抢货,也体现了老百姓短暂的恐慌性消费心理。
“特别是正月初四那天,市场需求很旺,我们蔬菜供应量达到历史高峰,6万6千斤。”不过,这之后,供应量已经出现了逐步下降。“前天是5.9万斤,昨天5.2万斤,今天估计会在4.4万左右。这也意味着老百姓的购买冲动心理下降了,市场趋于稳定,我能买到新鲜的,何必再去囤菜?”何林海说。目前青菜批发价还是在2—2.5元一斤,几乎没有出现变动。何林海说,很感谢这些困难中显真情的志愿者朋友和本地来帮着收菜的村民,“大家的努力本地‘菜篮子’基地在疫情中真正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编辑 姚容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