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的天然素材“走进”浙财大的思政课堂

杭州新闻 2020-04-17 15:43:00 2.1w阅

记者 方秀芬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宁波、湖州、杭州等地,深入港口、企业、农村、生态湿地等,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不仅在浙江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发了高校教师、学生的深入思考。

推动重大实事进课堂以及“思政课程+”建设是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教学改革举措,全院师生通过网络课堂第一时间共同学习了总书记浙江之行的重要讲话精神。

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贺武华认为,总书记浙江之行的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落实“三贴近”的“天然”素材,思政理论课是开放的、延展的、贯通的知识体系,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时效性要相时而动、与时偕行。为此,学院下发文件,要求全院老师、所有课程一周内完成进课堂活动。学院还专门成立了研习与备课小组,依托基层教研室精心准备了两套讲稿和PPT以及视频材料等,供全院教师参考使用。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肖云龙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这句话给了他深刻的启发和鼓舞,“总书记提出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实践结合的最鲜活案例。” 

韩跃民副教授解读了习总书记的安吉之行:“习近平此次在浙江考察,将生态保护纳入行程,15年后再回‘两山理论’发源地,说明中国不会为了经济数据增长,而重回过去的粗放型发展老路。这既表明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一切工作正在加快步入正轨,也表明中国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后,更感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王永胜副教授表示,“讲好、讲活思政课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浙江故事。鲜活的现实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以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这里面既有方法论,又有哲理、有味道,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我们学校不少学生来自浙江,总书记的话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共鸣。”

曾骊教授认为:“我们思政课一直强调立足‘三个地’的优势,突出‘浙江味’。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享了我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浙江精神,这也是我校思政课的精神。回顾昨天,展望未来,学生都对沿着前人的足迹在祖国大地上建功立业充满期待。”

韩金起老师和学生分析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传递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了浙江的发展,更全面、清晰、立体的感悟新时代的发展理念。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堂鲜活的思政课不仅带给学生知识,更促进了学生去思考我能为家乡做什么?我能为祖国做什么?”

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在哪里? 18级计算机系的学生金朝煦同学说:“眼下,远程教育、远程办公正在升温,势必会催生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更高需求。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正在飞速提升,我有信心努力学习,做好未来中国的建设者。”18级汉教的叶珈熙同学分享了自己家乡的绿色种植业,说:“听了老师的讲解,我对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更坚定了,在学习之余我想做些绿色扶贫方面的调研,为家乡出一份力。”



编辑 杨俏颖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