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堂思政网课同时聚焦生态文明!课堂结束,大学生想申请做保护湿地的志愿者

杭州新闻 2020-04-21 17:23:00 3.5w阅

记者 方秀芬 通讯员 陈鑫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跃民和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一华两位教师,各自给学生上了一堂思政网课,主题都聚焦“生态”。韩跃民从“生态贫困”走向“生态富裕”角度讲述,而罗一华则从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角度进行解析。

点击查看视频

课堂一:如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8:05,罗一华准点出现在钉钉网络课堂中,87名大二学生已经翘首等待这堂思政课。课堂的点睛之笔,是罗一华在线邀请两位大学生客串主持“分会场”,用亲身经历讲述“谁不说俺家乡好”。

罗一华

相婕是该校数学182班学生,学校还没正式复学,她人正在老家湖州市妙西镇。她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两山”理念。相婕说,从手机导航看,妙西镇离余村约70公里。过去,妙西人“靠山吃山”,开采石矿,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怎么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以及余村经验影响下,近年来,妙西镇主动关闭矿山,拆除违章建筑,实现了生活污水治理全镇覆盖。这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资源,妙西开始了产业转型升级——山泉水开发,种植花卉茁木、水果和茶叶,发展旅游业,提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相婕家乡的变化,是许多同学家乡变化的缩影。”罗一华说,这就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才能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浙江推出的“五水共治”“杭州公共自行车”“垃圾分类”等,都有力推进了“两富”浙江、“两美”浙江建设,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闻得到花香”的诗画场景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西溪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就是非常生动的案例。罗一华还在课上深入地谈观点:解决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绿地少、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大城市病”问题,必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综合整治城镇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健康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

“西溪湿地的开发,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保证了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优秀样本。”杭师大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学生何澳说,他曾去西溪湿地附近的橡树老年病医院参与志愿服务,当时就很感叹这片区域空气的清新,环境的优美。“我们要持续保护好湿地!”杭师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学生钟文蔚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她很想申请成为一名志愿者,和管理人员一起共同保护好西溪湿地。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的新闻,最近在大学生中间关注度颇高,尤其是杭州西溪湿地。一是从地理位置来说,学校离西溪湿地很近,很多同学去过;二是学校仓前校区校园建设就带有江南湿地书院韵味,学生感觉特别亲切、自然。因此,我通过线上讨论、学生自制视频的方式介绍、讲解总书记考察西溪湿地保护利用情况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其中的“四个不能”让学生更自然、深刻地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五大新发展理念、美丽中国建设等这些重点内容,让学生通过鲜活的、贴近生活的新闻素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西溪湿地是杭州、浙江、中国的一张金名片,让学生能了解杭州、热爱家乡,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罗一华


课堂二:从“生态贫困”走向“生态富裕”


“水泥厂上空,升起了黑色烟雾,像一朵朵黑玫瑰正在优雅地绽放……”这是一段曾经描述安吉余村的话。幸运的是,余村果断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没多久,山又慢慢绿起来了,水也渐渐恢复了清澈。仅用15年,余村便收获了生态与富裕的双赢局面。

韩跃民

余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践行“两山”理论?第一次当网络“主播”,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韩跃民下足了功夫,前后花了好多天备课。一个半小时的课堂,他不间断地在线点名,让学生连上麦克风在线回答问题,100名大二学生发言非常踊跃。

“余村摆脱生态贫困走向生态富裕,核心在于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课后,韩跃民直奔主题,阐释余村的“蜕变”之道——

关停了全部矿山和水泥厂,拆除了违法建筑,余村把全村分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田园观光区3个区块,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首先,利用得天独厚的竹海优势大力发展竹业经济,从能吃的竹笋到能喝的竹饮料、再到能穿的竹纤维衣服,能出口的竹制品和工艺品,日常生活用的竹席、竹枕头、竹背包、竹沙发、办公桌,余村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竹产品产业链,竹产品通过网络行销世界各地。其次,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经过十几年发展,村里的千年银杏树和百岁娃娃鱼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美丽环境变成了摇钱树,发展生态旅游也让一部人富了起来。比如漂流大王胡加兴,原为水泥厂工人,水泥厂关闭后他在外经商打拼数十年,2007年回到余村利用村里的小溪流开发了漂流项目,每年带来数百万元收入。目前,像胡加兴这样搞家庭旅游经济的全村有40多家,每年游客突破50万人次,全村旅游总收入每年突破2000万元。

余村15年华丽“蜕变”带来哪些启示?课堂最后,韩跃民抛出这道思考题,作为课后作业。浙财大中英金融专业大三学生金敏说,余村的发展经验中,最重要的是人们选择了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余村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规律不可打破。浙财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王萍婷说,余村的华丽蜕变之“道”,就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坚持因地制宜,将自然环境优势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

要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大学生头脑,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必须改革,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引领力、感染力,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探索教学的亲和力、生动性、时效性。此次,我尽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两山”理念的信仰者、宣传者和践行者。俗话说“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当我们树立了“两山”理念,并把它作为一种追求和信仰,我们就会自觉去保护生态环境。从哪做起?青年学生可以走进社区向人们宣讲环保知识,帮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也可以从日常生活消费做起,我们能不能做到理性消费、有限消费和生态消费,做到不抢、不囤,不盲从、不跟风?实际上,这也是在保护环境。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韩跃民


编辑 邹倩慧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