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城·杭州志】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走进杭城医院护士们的真实一天

杭州日报 2020-05-12 07:48:00 2.5w阅

记者 柯静 柴悦颖/文 张之冰/摄

从呱呱坠地、生病护理、急诊流转直至最后的临终关怀……南丁格尔之灯的光芒,照亮了你我的一生。

护士,这是一个平凡的医务岗位,穿梭在形形色色的病人之间,反复做着繁琐的护理工作;护士,这是伟大的生命守护者,病人生命之舟,总有他们的双手托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护士与医生们并肩作战,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白衣执甲、不负重托,英勇无畏冲向国内国外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为打赢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注册执业护士数21.98万人,常住人口每千人口护士数3.76人,其中杭州市注册执业护士数有55004人;注册护士本科学历占比达到54%;男护士占比从2018年年末的2.71%上升到2019年年末的3.21%;25-34岁的护士年龄段占比达到53.6%。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记者走进杭城四家医院,蹲点在病房、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助产室,聚焦不同工种的护士群体,记录他们“因为热爱,所以坚守”的一幕幕动人场景。

急诊科95后护士胡王君:

拼尽全力的那一刻,他的心跳回来了

“在这里,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送来什么病人。”上午8点20分,市红会医院急诊科护士胡王君完成大交班,在抢救室开始一天的忙碌。这一天,这位1999年出生的年轻护士正好轮到“抢二班”。

市红会医院的抢救室共有8张床,在与后夜班护士交接班前,小胡需要先做好几件事:检查每张病床前的心电监护记录本及仪器是否正常,与患者交流,与其他护士一起为患者翻身,观察病情变化。正式工作后,她需要检查各类医疗物品是否过期,为新入院的患者开展急救。尽管是科里年纪最小的护士,但她动作娴熟,一丝不苟。

上午10点,120救护车呼啸驶入医院,一位气急的老人被推入急诊抢救室。心电监护、吸氧、记录生命体征,按医嘱抽血……与急救医生交接后,小胡飞快地为老人做好初步的急救准备。等医生拉出心电图后,她再根据医嘱护送老人做好相应检查,联系呼吸科会诊。

急诊科是医院最忙的科室之一,这里的护士需要三班倒,轮着上前夜班、后夜班、白班,但短短4个月,小胡已经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从第一次成功打入留置针到第一次救活患者,获得的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还记得第二次为患者接力做心肺复苏,轮到我时,患者突然有了微弱的心跳,现在回想也会激动掉泪。”

在服务岗位上忙碌,难免会受委屈。前两天,一位50多岁的男子搀着爱人冲进急诊室,开口就要借轮椅。按照规定,需要家属将证件押在护士台,但男子骂骂咧咧不配合,直接将手机丢向小胡,“我担心患者,还是将轮椅借给了他,但心里实在很难受。急诊医生看到后,特意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安慰了几句。没想到快下班时,男子的女儿找到我,替他的父亲向我道歉,这一切都让我感动。”

在抢救室里,小胡几乎一刻不停,为了不麻烦别人,她几乎不喝水,以免上厕所。午休只有半小时,她抓紧扒几口饭就回到岗位。这个爱美的姑娘,偶尔也会化个淡妆,压力大的时候,下班回家还会玩手游减压。“我们‘95后’的特质是乐观,好相处,有委屈会倾诉,有开心会分享,来得快去得快。”

无论是冬天在急诊门口,为患者量体温时冻得瑟瑟发抖;还是夏天穿戴着手术帽和隔离衣汗流浃背,但这个年轻姑娘的眼里,始终透着热情之光,“急诊是一个让医护快速成长的地方,希望轮转结束,我能像他们一样‘独当一面’。”

ICU男护士孙东旭:

生死之间,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滴滴滴!滴!”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综合ICU病房C6床,呼吸机上方闪烁着红灯,蜂鸣器提示音从单个短音变为三长一短,急促且尖锐。身着深蓝色护士服的孙东旭大步走去,仔细查看呼吸机显示屏上的问题提示,继而整理呼吸机管路,一分钟后,蜂鸣器恢复正常提示音。

“这个病人前天额面间隙外科手术做完,即将拔掉呼吸机,人有点躁动,一个翻身压到了呼吸机的管路,供氧跟不上,就会提示报警,这是最高级别的报警声。”孙东旭解释这会功夫,顺手已给病人整理好被子,压好了被角。

在ICU病房,只听得到机器运作的“滴滴嘟嘟”声,即便是早上20多名护士的大交接班,汇报病情的护士说话比常人要低10个分贝。安静的表象之下,却是汹涌的暗流。综合两字,意味着患者类型的复杂,在这里的患者,生与死,往往只在一瞬之间。

孙东旭入行六年,已然训练有素。“ICU里的护士,每个人都有一双敏锐的耳朵。我们适应了低分贝说话,也学会了去捕捉蜂鸣器提示音的改变。生死之间,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判断,不能放松片刻。”

走在综合ICU,孙东旭时而驻足,查看检查机器,他手掌宽大有力,行动利落。截至2019年年底,浙大二院共有男护士206位,是省内男护士数量最多的一家综合医院,大部分男护士都处于急诊科、ICU、手术室等特殊科室。在综合ICU里有20多名男护士,仪器检查通常都交给孙东旭这样的小伙子。

“我们比较强壮,尤其是在危急重症病人护理方面,翻身叩背,就是我们男护发挥作用的时候;还有,危重病人使用的呼吸支持设备,切换模式多,我们逻辑能力强,上手比较快。我入行时,前辈说男护士属于熊猫级别,现在兄弟连的人越来越多。”

孙东旭说:“如要说这六年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想是在一次次见证生命奇迹和鼓励病人的过程中,对生命的态度更加敬畏和坦然,让我对自己专科护士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分娩室助产士肖莹:

日夜不息,只为做第一个托起新生命的人

换上手术服,戴上手术帽,早上8点,浙大妇院分娩室责任组长、主管护师肖莹已经在产房做好交接,开始一天的工作。路过待产室,她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新生儿照片墙,微微一笑说,“这都是我们产房医护自然分娩的孩子,很可爱吧!”

肖莹是责任组长,每天需要做好产房日常管理、人员调配、导乐安排、巡视指导、查房接生等工作,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她会及时向医生和护士长汇报。

“慢慢来,我们试着下床走走,在瑜伽球上坐半小时,争取让宫口开得更快,促进自然分娩。”下午3点,一位年轻产妇因为宫缩痛,一直在呻吟。肖莹一问,当天凌晨三四点,她的宫口就已开到3厘米,被送入待产室。

头胎通常第一产程较长,肖莹摸摸产妇的头,鼓励她下床进行自由体位待产,“快了快了,再坚持一下,你身体条件很好!”肖莹的孩子今年8岁,当妈妈后,她更懂得鼓励的重要性。这天夜里11点,好消息传来,这个让她牵挂的产妇终于宫口开全,进入分娩室,第二天凌晨1点诞下了健康宝宝。

浙大妇院产房共有两间待产室和7间分娩室,平时分娩室几乎全满,肖莹不断来回巡视,帮助处理低年资助产士遇到的问题。为了保证母婴平安,肖莹她们总会陪伴鼓励,帮助产妇按摩腰部,洗热水澡,通知麻醉师为条件具备的产妇进行无痛分娩,减轻痛楚。

“我们医院收治危重症孕产妇多。刚进产房工作时,遇到需要侧切的产妇,我根本不敢看,后来慢慢适应了。”有一回,待产室一位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产妇,突然大出血2000毫升,肖莹和同事发现后,争分夺秒抢救,最终母婴平安。

相比其他职业,助产士需要三班倒,常常后夜班连着前夜班上,没有固定节假日。每日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但肖莹对这份职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能做第一个托起新生命的人,意义非凡。”

儿科护士朱妙颖:

孩子会真心对你好,戴着口罩他们都能认出

“很多时候,病人送入都是前后脚。”昨天,浙大儿院滨江院区急诊科护士朱妙颖,在电脑前跟进此前病人的检查。昨天是她主班,负责急诊抢救室8张床位的流转和处理情况。

“让开!让开!”突然,门口的保安大叔抱着一个小姑娘冲了进来。在朱妙颖的指挥下,大叔将小姑娘放在了3号床。只见小姑娘张着嘴,胸部起伏如同过山车,父母围在床边,语带哭腔:“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就突然这样了,还好今天大人都在家,赶紧开车往医院赶。”

朱妙颖训练有素,将医疗小推车推到床边,吸氧,接上心电监护,“呼气,吸气!对!就这样!”小姑娘有点怯生,但仍坚持做了十几个深呼吸后,胸部起伏不再剧烈,慢慢安静下来,脸色也好转……

半个小时后,朱妙颖来到3号床边,和小姑娘妈妈说:“孩子目前情况稳定,初步判断是通气过度。但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建议你们还是去门诊心内科做下排查。”

来不及喝口水,朱妙颖看到一位年轻妈妈拖着一个,抱着一个,冲进急救室。“今天给孩子喂奶,发现她浑身都有出血点……”朱妙颖把孩子安排在6号床,动作轻柔地俯身为小婴儿抽血,孩子哼唧了几下,继续睡着。“孩子需要做相关血象检查,我们进行评估后,再转去别的科室,先别急!”

朱妙颖胸口挂着动画片《小熊维尼》中小猪皮杰的头像,“这是我逗宝宝们的小道具。”急诊儿科护士,挑战不仅是应对能力、业务能力,很多时候,考验她们的更是沟通能力。“孩子看病,一家六口出动是标配,但每个孩子陪护只能一个大人,这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沟通。这时候还真不是嗓门大能解决。”

今年是朱妙颖做儿科护士的第二年。“入行时,碰到患者救不回来,痛哭过。一个5岁的小姑娘因车祸送入,最终没救回来。孩子的妈妈冲进急救室,泪流满面对病床上的孩子说:‘宝宝,你知道你要当姐姐了吗?’”

“儿科护士体内似乎设置了两种内核,一种内核是铁石心肠,患者哭家属哭,我们不能哭,因为我们哭,就会影响判断,也会影响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另一种内核是柔情似水,孩子是神奇的存在,他们真心会对你好、惦记你,甚至我们戴着口罩,他们都能清晰认出。”

编辑 李俪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