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脱贫攻坚杭州在行动”走进侗族村寨:红蛋、竹竿、糯米饭……这里的迎宾仪式很特殊

杭州日报 2020-06-08 17:46:00 5.1w阅

记者 邱泽楷

近日,由杭州市委网信办、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黔东南州委网信办联合组织开展的“助力脱贫攻坚杭州在行动”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在黔东南州顺利启动。

6月2日,记者一行来到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镇大利村探访侗族村寨。

走至村寨大门前,就见到穿着侗族特色服饰的侗族妇女排成一排,用挂着红蛋的竹竿挡住大门,嘴里唱着侗族的迎宾歌曲,这就是侗族有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主方一般会在路旁门楼边设置板凳、竹竿等障碍物,挡住客方,一唱一答,歌词诙谐逗趣,接着再用红色鸡蛋挂在宾客脖子上,宾客吃过糯米饭,鱼块,烧酒后才可进入寨门,颇具有仪式感。

侗乡还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记者这次有幸聆听了一次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侗族妇女们围坐在鼓楼内,由年纪大些的领唱,结束时会集体呐喊固定的结束语,趣味性十足。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以往侗族孩子从很小时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她)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唱大歌不仅是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


编辑 陈洁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