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浙江财经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阶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广泛开展各类传统文化践行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寻找智慧、寻找方法,在不同的课堂与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育人工程,成效显著。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该校,听取了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五个一批”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实践项目负责人黄建新教授详细的介绍,体验了项目的部分实践成果展示。
浙江财经大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课堂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双向互动养成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育人空间。通过“一批课程、一批基地、一批赛事、一批实践、一批活动”五个载体平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基层党建、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传播实践,覆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丰富的“五位一体”多元互动育人模式,帮助新时代学生达到“知识结构上的博雅与通达、能力结构上的融通与理智、道德结构上的和谐与完善”的通专结合的全面发展目标,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通过从浙乡有礼到中华古礼活动实施,采取“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探索激活学生的“认识理解—参与活动—体验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习惯—养成性格”的内在驱动模式,牢牢树立师生的文化自信,实现优秀文化传承、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创新、学生素质的“四提升”,同时推进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全方位做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学校已建有“一批课程、一批基地、一批赛事、一批实践、一批活动”五个载体平台。
一批课程指的是打造核心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体系”。以通识课程为平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一年一届的校“学涯杯”学生书法大赛
一批赛事指的是搭建竞赛平台,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创新实践。组织开展“学涯杯”书法大赛(7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4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7届)、人文大百科知识竞赛(7届)等各赛事,学生先后300余次获全国、省书法大赛、大学生口语竞赛、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及全国大学生汉语创意写作大赛等奖项。2017年在浙江省大艺展中获得了书法组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18年在浙江省第五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一等奖7名,三等奖14名和优秀组织奖;在全国第九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获二等奖6名,三等奖5名和团体二等奖;在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中获得本科组二等奖1项、本科组三等奖1项、集体组二等奖1项;2020年在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3项和集体组二等奖1项。
一批基地指的是立足学科优势,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科学研究,发挥传统文化育人“新特色”,开展基地化建设,专题化研究。依托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中国书法产业研究院和汉字国际传播与书法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动服务浙江文化建设。“汉字域外传播研究”等2项课题列入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应用等课题结合,师生一起为临安市上田村、常山县东乡村等10余家“浙江书法村”,省内外多个书画小镇,中国嘉博教育集团、杭州卓冠教育科技公司等多家书法企业提供规划、咨询服务,开展创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同时,承办了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中国书法产业研究学术品牌渐趋形成,学术团队引领,高水准成果支撑的良好局面呈现。
浙财学生赴日本开展文化交流
一批活动指的是面向学生成长,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格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柔性浸润作用。通过学生社团、专业教师和党支部等力量,创新教育形式,寻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契合,实现专业知识学习、文化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的统一。积极打造“始业沙龙”、“湖畔人文”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剖析优秀文化的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以“诗歌文化”、“茶文化”“昆曲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通过开展学涯湖畔学昆曲、书法鉴赏、中国传统手工艺剪纸,解灯谜等沙龙活动,邀请专业教师、民间艺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与学院师生共同分享相关知识,受益学生达数千人。真正让文化育人“强”起来、“动”起来、“潮”起来。举办中华传统文化推广月活动,开展品读国学经典征文、“书写中华汉字,传承古典文化”、家乡风情展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使他们带着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走向更加精彩的人生道路。
“巧手慧心,趣味剪纸”课
一批实践指的是坚持笃学尚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传承传播实践,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载体”。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育人理念上从“外铄”为主转向“内发”为主,切实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体系,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和组织师生走出校门、国门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走出校门,服务传承;走出国门,交流传播。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实施汉字(中国书法)域外传播。实施中国书法“走出去”战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从2014年起,中国书法产业研究院联合浙江省书协、浙江教育书协、北美中国书协、外国政府和大学,分別在美国(2次)、泰国、法国、哈萨克斯坦、日本连续举办6次书法国际展和文化交流活动,114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入选国际展。2019联合校图书馆和国际学院举办了国际文化交流节,成立之商务汉语角及朗读团,通过太学入学礼、吟唱《诗经·木瓜》和击鼓明志活动,2020年11月组织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赴德清县洛社镇东衡村参观全省首家方言文化馆和赵孟頫管道升艺术馆,欣赏诗词书画艺术,让中外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浙财师生开展传统文化进乡村活动
浙江财经大学该项目的品牌特色、实践特色、育人特色、成果特色以及创新特色都非常鲜明。
品牌特色,以小见大,学做结合,扎实有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突出实用;活动规范、层次高端、创新促品牌。浙江财经大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以“中华古礼”的传承与传播为切入点,在确定基本礼制之后,中华古礼的大框架基本敲定,在每次举办中华古礼的时候具有可复制性,以便后期推广。精心设计的各类文化育人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冠笄者齐声朗诵誓词
实践特色与育人特色并重,学科特色作为育人支撑点。平台载体多样化作为育人特色。发挥学校人文类专业特色、优势,结合通识教育,突破专业界限,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寻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契合点,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文化素质提升的统一,广受学生欢迎。在完善传统文化育人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有利于文化育人环境的机制体制,注重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文化育人活动形式从文学沙龙单一形式,扩展到社会实践、课堂、社团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
成果特色与创新特色并举,文化类研究成果初具丰硕。学校成立了中国书法产业研究院、汉字国际传播与书法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积极开展文化研究,并将重视活动实效作为文化育人最终目标。学校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增强活动实效,对传统文化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整合资源集中开展在学生中影响力较大、能切实给学生带来收获的活动。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作为文化育人创新点。学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丰富内涵,将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运用到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去,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打造了师生共同参与的“湖畔人文”和“始业沙龙”两大平台,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剖析优秀文化的内涵,讲好中国故事,浓郁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做到道德践履实现知行合一,内化德性修养,“无缝隙”地宣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达到文化育人。
以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为例,做好党建引领,以“党建+文化”为特色,“文化党建”品牌逐渐凝练。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基层党建工作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举措。学院坚持把党建工作和文化育人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与学院基层党建工作有效融合,互动发展、相互推进。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工作,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文化素养培育的创新之路”和“传播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也先后获得校支部建设创新奖和优秀奖。
浙财学生排演越剧全本大戏《追鱼》
文化育人预期目标是培养文化传人、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助推社会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校将更加广泛地开展“中华古礼”活动,使更多乡村和大学生受益。另外,欲打造师生广泛参与,课上与课下同步,线上与线下多种模式的工作体系,让文化育人入脑、入心。继续做好文化育人在日常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研究中的渗透。壮大文化育人平台和成果,完善文化内涵体系,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学院氛围。发挥已有的“传统文化传播小分队”、“湖畔人文”、“国学堂”“传统文化月”等文化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拓展,多途径宣传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方式。让更多的人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把学校已有优势和资源利用到最大化,增强文化育人效果。
文以载道,以文育人,任重而道远。黄建新表示,学校有信心将这个项目打造好。“今后,我们将主动出击,寻求与全国、全省的协会等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寻访民间艺术大师,学术机构专家,邀请他们来校讲学,并聘其为社会导师,建立师资库。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建设,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效果更好。准确把握时代特点,使活动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活动形式更加活泼灵活,使其更易于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提升学生参与率。”
编辑 孙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