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大传记中心 :记录家史,子女比长辈更积极

杭州日报 2020-11-19 14:37:00 7.2w阅

通讯员 叶超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贤达与传记文化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一个统计报告显示,晚辈对记录家史的热情超乎想像,在该中心与家传——中华个人记忆博物馆合作的平民口述史传记项目中,62.5%是由子女发起并支付采写费用的。

在所有样本中,子女的态度也是持总体肯定的态度。75%表示,13%表示无所谓,12%表示反对,但长辈强烈坚持,子女反对无效。

据介绍,亦有3名长辈的子女反对成功,长辈不得不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记录。而这3位长辈,有2位曾经是知青。

“这可能与特殊年代知青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疏离相关。”研究中心主任朱子一说。

被采访对象性别特征非常明显,除了仅有12%的女性,88%为男性,可见在家族传承中,男性主导占据绝对优势。

但在主动为父母写传并支付费用的部分,55%由女儿或孙女支持,只有45%由儿子支持。“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从这个方面来说,的确女儿比儿子更孝顺。”朱子一说。

但为父母合写一本传记的样本中,主持者全部是儿子。可见儿子更注重与母亲的关系,但同时考虑了家族传承的父系主导因素。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工作人员最感困难的是“子欲记而亲不讲”。有两名传主,由于在今年上半年老年痴呆,不得不由其伴侣代为讲述,这大大减弱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人们很多时候是在父母已经陷入困难时,才猛然惊觉应该为他们做点事,可惜已然为时过晚。

主办方表示,在人们的印象中,长辈总是喜欢不断重复过往的故事而令晚辈厌烦,但从口述记录来看,晚辈主动记录家史的意识有时甚至强于长辈。不少长辈自觉没有记录的价值,在晚辈的启发才开始讲述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从今年开始,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贤达与传记文化研究中心与家传平台致力于为平民作传,推进民间口述记录,在传承家风家训的同时,抢救一代人的故事,丰富民族记忆。

编辑 徐秀丽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