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我为汉字狂

杭州日报 2021-03-16 09:29:00 204.3w阅

读稿人语 戴维

汉字的魅力

越来越多的人用打字代替了手写,汉字字体的演化是不是就止步不前了?这个故事引发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再看下去,其实主人公陈建明做了一件事:为字库提供个人独创的字体。也就是说,在打字时代,我们依然面临丰富的选择:手机字库里可供选择的字体有上百种之多。

这就像打开了一个缤纷的魔盒。新字体的名字大都稀奇古怪,比如系统推荐排名第一的字体叫“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之后是“相遇的那一刻开始”、“银河奶酪星星酒馆”。同事说,我儿子三天两头就在手机上换字体,我看都看不懂。

那么,手机字库里爆发出来的汉字新风潮,是不是一套年轻人才懂的话语系统呢?新字体配套的文字也是又甜又文艺,也只有00后能够相看两不厌吧。把一笔一划、字正方圆的古老汉字打扮得如此年轻,恰恰证明书写的魅力永远存在。

 

AUTUMN
我为汉字狂
 口述 陈建明 整理 张枥 


母亲给我定下规矩:一日三餐,习字三篇

—— Hello,Travel ——


我的生活因汉字而平淡,也因汉字而精彩甚至疯狂。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小学时,我常常在书本上涂鸦,一个个方块字被我写得歪歪扭扭,跟鬼画桃符一样。

我父母被请去参加过几次特别的家长会后,狠狠地教育了我。我是独子,从小受尽宠爱,哪里挨过打?那一次黄荆棍教育,痛在身上,更疼在心上,我竟对汉字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与怨恨,心里一遍遍“问候”那位发明汉字的古人,埋怨他为什么不把文字弄得像1、2、3那样好写、好记。

母亲买来一本字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字犹如一个人的脸面,任何人都不愿意自己的脸面难看!你为什么就不能认认真真把字写好?这本字帖送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陈建明和他的童体字

拿到字帖,我发现上面的字与课本上的完全一样,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如果真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大小不同或者说颜色不一样、位置不一样。我把字帖丢在了一边。

母亲又说:“孩子,古人言‘笔弱多临秦汉帖,辞穷重读古今书’,字写得差,你不妨先从临摹入手。”

临摹别人的东西,没多大意思。母亲却给我定下规矩:一日三餐,习字三篇。也就是说,我每天必须临摹三页字帖。

刚开始,我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在父母的监督下坚持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突然感觉写字时手腕像被人握住一样,运笔的姿势也不知不觉改变,笔尖吐出的文字竟像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父母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我的前程,开始坚决反对我练字,还将家里的纸笔封藏起来

—— Hello,Travel ——


几个月后,同学们夸我字写得好看,老师也表扬我书写进步。我用毛笔书写的作文成为范文在班上传阅。学校举办书法大赛,我报名参加,居然得了大奖。

我爱上了写字,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习字三篇”。逢年过节,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写字,研究书法名家的特点。唐寅的字看似很柔,实则刚于内,形于外,很难临摹;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让人越看越喜欢。

写字给我带来乐趣,也给我带来名气。我办的板报引起关注,我书写的奖状与宣传标语引来赞美。那个年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学毕业后当兵,拿起纸笔建功立业。然而,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

1979年,我被招进县棉麻公司,负责收购棉花。无论是下乡跑农村,还是外出跑市场,我一天都没中断过练字。有几次因为习字太认真,打包好的棉花差点被人偷走。好在有人及时提醒,才让我保住了饭碗。

父母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我的前程,开始坚决反对我练字,还将家里的纸笔封藏起来。

我这人比较执着,认定的事,九牛二虎也拉不回来。我跟父母争辩:我没有其它爱好,就喜欢练字!练字有什么不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

这时,母亲反问我:“字写得好能当饭吃、当衣穿?你见过身边人有几个靠写字养家糊口的?有谁靠一手好字走遍天下的?”

我当然不服气,仍旧坚持自己的爱好。



我探索新书体的热情随之一天天高涨,每一个字在我眼里都被分解成了点与横、方与圆

—— Hello,Travel ——


1986年,我参加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硬笔书法大奖赛,获优秀奖。此后还参加了几个全国书法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

第二年春节,我和县里三名书法家联手,在县城最大的广场举行了一次迎春书法大展。原以为会门可罗雀,没想到每天看展的人都络绎不绝。有人夸我有“笔秃千管,墨磨万锭”的功底,有人为我的字到底像王羲之还是唐伯虎争得面红耳赤。

那段时间我天天像打了鸡血。书法界也开始关注我,欣赏我,邀请我参加大大小小的活动。身边的朋友介绍我时,直接称我为“书法家”。不久,就有家长带着孩子找上门,想跟我学习写字。一些学校也发出邀请,请我去上书法课。

我看到了书法潜在的价值,决定开办书法培训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经常把每笔每划都写得很夸张,文字在他们笔下更像一幅画。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根据儿童写字的特点,稍做修改,让字变得更好看些?

于是,我将汉字难写的笔画全改为点与横,不方不圆的字体干脆变形为方圆字体。这种变了形的文字很有童趣,引起了我探索新书体的兴趣。

1990年,我考入县文化馆,因书法方面的特长,被安排辅导书法爱好者。我探索新书体的热情随之一天天高涨,每一个字在我眼里都被分解成了点与横、方与圆。

别人跟我聊天每说一句话,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跳跃着的文字。每次看到书家的字体,我都会揣摩一阵子,想象着如何转化为自己的风格。去电影院,我看的不是电影,而是研究片名、片头与片尾汉字。陪孩子玩,我常把孩子丢在一边,自顾自拿地起棍子在地上书写。陪妻子聊天,我三言两句就把话题转移到书法上,一句话把天聊死。



研究书法有什么不好?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曾引以为傲的婚姻进入冷战

—— Hello,Travel ——


我沉迷书法,父母看在眼里,忧在心上。他们告诫我,写字达到一定水平即可,不能当作生活的全部。有几次,母亲以女性的直觉提醒我:不要为了书法而冷落了孩子,更不能冷落了妻子。

妻子在县电影公司上班,是我的中学同学,当初我的一手好字帮我赢得了爱情。婚后,她支持我的工作,也支持我的爱好,我们家的卧室、书房里,我的书法手稿堆积如山,墨汁飞溅,白衣变黑,她也没有半句怨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加上露天舞厅、录像厅的兴起,电影院的生意日渐萧条。妻子很好强,不断调整思路充实自己,还自学考取了大学文凭。知识的更新带来了理念的改变,她鼓起勇气承包了电影院,心思全用在搞活经营上。

生意起起落落,她的心情也阴晴不定。有一次,妻子让我去帮忙打理生意,我却研究起县里书画名家李正元老师的美术字体、李光照老师的广告招牌。妻子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回到家就委屈得大哭:“现在都市场经济了,你怎么还是死脑筋?一门心思研究书法,能带来什么?你看看身边人,哪一个不在想着法子挣钱?”

研究书法有什么不好?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之间的分歧由此产生,两个人各忙各的,晚上回到家,她累,我也累,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我感觉,她不再是当初那个处处关心我的小妹妹了,而成了钻进钱眼,整天研究生意经的人。

或许,在她眼里,我心中只有书法,只有点与横、方与圆,没有她,没有孩子,甚至连父母都没有。为此,我们多次争吵,互不让步,我曾引以为傲的婚姻进入了冷战。



别人在外面挣得盆满钵满,我却依然生活清苦,不免心有不甘

—— Hello,Travel ——


我在县文化馆的工作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县内两家单位都准备借用我。考虑再三,我选择了当时比较吃香的县人事局。

那个年代,电脑、打印机、复印机还没有出现,行政、企(事)业单位批量印刷资料一般采用钢板、铁笔、蜡纸和油印机等设备,通过刻写和印刷完成。我写了一手好字,相当于一台高质量的打印机,单位里凡是需要写字的活,基本上由我承包。

我书写的各种招工简章,填写的各种聘书、奖状加在一起,估计要用卡车搬运。我天天忙着写字,写得手上长出老茧,心里却没有半点怨言,反而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婚姻带来的不愉快也被冲淡。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下海”经商。那时深圳发展快,机会很多,被人形容为“遍地黄金”。我身边一些没有任何特长、各方面都不如我的人在外面挣得盆满钵满,我却依然生活清苦,充当着单位的“打印机”,不免心有不甘,决定去外面闯闯。

我怀揣300元踏上南下列车。第一站是广西北海。我有个朋友在那里干得不错,我想先去落脚。

朋友指点我从事媒体工作。那个年代流行着一句话,叫做“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写外稿,四流记者写头条,五流记者为本报”。我带上我的书法作品到当地媒体求职,他们根据我的特长,建议我先去搞广告。那时的北海市天蓝水绿,到处都是建设工地,非常适合创业。我的一笔好字犹如一张闪光的名片,帮我叩开了财富之门。


我的文字出现在当地媒体的刊头,出现在大街小巷、车站码头,看着它们,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人生好像到了巅峰

—— Hello,Travel ——


每次业务洽谈成功后,我先搞创意策划,然后书写条幅、过街横幅等户外广告。那时没有喷绘设备,也没有电脑设计,户外广告用排笔饱蘸油漆后书写在广告布上,风干后再悬挂。

当年,一条过街横幅广告的收入最低800元,最高可达1200元。业务好的时候,三五天就能书写十多条横幅。一个月下来,我的收入相当于在机关上班一年的收入。

业务忙不过来的时候,我请了一些人做帮手,广告完成后上门收钱。很快,我的文字出现在当地媒体的刊头,出现在大街小巷、车站码头,看着它们,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人生好像到了巅峰。

一年后,一位四川老乡找到我,希望我去他经营的酒店负责营销。那是一幢七层楼的酒店,有三百多个房间。我答应了,毕竟广告业竞争激烈,到酒店工作则可以放慢节奏,腾出时间研究我心爱的书法。

漂在北海,我的婚姻被凉在一边。我和妻子如同陌生人,她不写信问我,我也懒得写信给她。1996年,我停薪留职年限已满,回到县城,很快办理了离婚手续,儿子判给了我。

回想前些年走过的路,我倍感身心疲惫。考虑到父母体弱多病,儿子上学需要辅导,我觉得是时候停下来,把时间用在照顾家人上,顺便把书法水平再提高一下。


我按照公司提供的模板,创作了5000多个童体字字模。我不敢有半点马虎,因为每一个文字就是一个小生命

—— Hello,Travel ——


工作之余,我仍保持着练字的习惯,并总结出一套书写经验:从下到上、从右到左地写,这样书写的汉字笔迹圆润洒脱。根据朋友们的建议,我给这种字体取名为:童体字。

我把自己发明的童体字放到书法论坛上,有人认为这种字体是对汉字的伤害,有人认为汉字字体并不一定要墨守成规。更多的人在问:越来越多的人用打字代替了手写,汉字字体的演化是不是就止步不前了?

我从网友的讨论中看到了书写汉字的当代意义,我有义务让今天的人们热爱汉字、书写汉字,不能因为有了电脑和手机而提笔忘字。

2008年4月,北京一家公司和我洽谈,准备开发童体字。通过多轮“考试”和评价,专家们认可了我独创的童体字。公司字库一位高层在签完协议后说,这种“个人书法用品开发成电脑识别的字库很罕见”。

我按照公司提供的模板,创作了5000多个童体字字模。长时间伏案写字,我腰背酸疼,视力下降,然而我不敢有半点马虎,因为每一个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小生命。当年11月,公司给我寄来了童体字测试版软件,我分享给朋友们,请他们下载到电脑上使用。

有位朋友评价:我的童体字恍如一群雀鸟在林间穿飞,又如初生的小猫昂然地滚玩线团;仿佛置身海边沙滩,有圆龟产蛋,有扇贝散落,有小孩嬉闹着跑过……强大的幸福感撞击着我,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付出总有回报。

2008年底,童体字开始应用于广告、卡通、QQ聊天、报纸印刷等领域,我获得了童体字硬笔、软笔两项国家专利。

但我对书法的探索没有止步,总喜欢把身边的东西与汉字联系起来。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我去动物园或者熊猫繁育基地游玩,喜欢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我发现熊猫有一个特点:体型浑圆,相当于几个圆球组成。观察几次后,我试着把汉字书写成熊猫的样子,这样写出来的字以圆为主体,转折处是圆弧形,憨态可掬,字字如猫。2018年11月,我花了五天三夜,以童体字和熊猫体为基础,为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设计了竹简邀请函,令参会企业家们耳目一新

这么多年来,我醉心书法,终有收获。电视剧《父母爱情》歌词、《北京文学》、学习强国APP以及上百家广告公司都采用过我的字体。每次去外地出差,我都要关注哪里采用了我的字体,然后拍照留念,累了或困了便拿出来欣赏。

这时,生活的各种不如意便如过眼烟云般散去,一个个文字便犹如熟识的老朋友一般,一一闪现在眼前。



编辑 戴维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