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讯员 来燕妮 胡谌昊 记者 方亮
摄/董伟
6月15日晚,萧山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观看大型红色革命历史绍剧《秋之白华》首演。该剧以萧山本土革命先驱杨之华为人物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触摸历史,将红色、爱情与萧山三个重要意象有机统一,艺术地再现了杨之华从青年时代受五四运动影响、继而在上海受到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影响教育、参加工人运动、追求妇女解放事业的成长历程,也让更多年轻一代深入认识革命事业的价值、信仰的含义和生命的真谛。值得一提的是,杨之华之女、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瞿独伊对该剧给予了指导。就在不久前,瞿独伊入选“七一勋章”提名建议名单。“七一勋章”是党中央首次评选颁授,瞿独伊成为“七一勋章”提名党员中唯一一位萧山人,同时也是此次提名中唯一的新闻界人士。
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萧山坎山镇,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妻子,20岁不到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是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理论的早期贡献者,也是新中国女工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共党史、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像杨之华这样跨越旧时代、投身于新时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和革命家,屈指可数,她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信仰一直感染着后人。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随着舞台幕布缓缓上升,一群爱国青年们高举抗议横幅,在气势磅礴的配乐下,将现场观众带回到了1919年。高亢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深深吸引了台下观众,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这也是继2011年绍剧《火种》首演之后,又一部反映萧山革命先驱投身革命事业、为党的发展奉献终生的现代大戏,也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从《火种》到《秋之白华》,中共农运发轫地萧山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运用艺术方式还原党史史实,让一颗颗火种燃烧成光耀钱塘的绚丽朝阳,感染、鼓舞、召唤一代又一代人勇往奋进。特别是萧山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领学促学,不断创新学习方式,运用“艺术党课”、院士讲坛等载体,感悟百年党史,守好红色根脉,勇立时代潮头,为高水平打造“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创新塑造发展新格局汲取奋进力量。
杨之华简介
杨之华(1900-1973),萧山坎山镇人,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先驱者,是中国革命史上11位著名女革命家之一。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妻子,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后在上海《星期评论》工作。
1925年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妇女部委员。
1926年3月,在任中共上海区委妇女部主任时,参加上海纱厂工人罢工、五卅运动。
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3次武装起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撤离上海去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妇女部部长;并兼任中共上海地委妇女部部长,当选为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主任。
1927年12月创办《中国妇女》旬刊。
1928年6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先后去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会议。此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会后,杨之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担任党小组长。
1930年杨之华回到上海,仍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并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工作。
1934年初,调任上海中央局组织部秘书。
1935年秋,瞿秋白就义后,杨之华被安排去苏联参加第七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曾任国际红色救济会常委。
1936年,杨之华在莫斯科被王明隔离审查,直到1938年才获平反,进入东方大学中国部边工作边学习。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杨之华母女回国途中,在新疆迪化被盛世才逮捕关押了四年。
抗战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获释到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不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妇委书记,并赴晋西北参加土地改革。
1949年全国解放后,历任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国际部部长、副主席,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女工部部长。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常委。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蒙受不白之冤,被“隔离审查”达 6年之久,直至1973年10月因病危才被批准出狱就医,3天后含冤在北京去世。
1977年7月,中共中央为杨之华平反昭雪,并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和追悼会。著有《妇女运动概论》等,还曾搜集整理瞿秋白的遗著。
编辑 赵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