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泰:年届八十不服老,还要再干5年!

杭州日报 2021-10-07 16:47:00 35.4w阅

记者 骆炳浩

今天下午,陈益泰先生八十华诞庆祝会暨师生交流座谈会在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举行。陈老的弟子以及亚林所领导、同事送上满满的祝福,纷纷表示要学习弘扬陈老的严谨务实、不断进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陈益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林木抗逆育种研究方向的首席专家,先后荣获“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突出贡献提名奖”“中国橡树产业联盟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1968年,陈益泰从南京林学院树木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从事科研工作,曾任亚林所所长。50多年来,他像农民一样质朴,风里来、雨里去,不仅主持承担完成国家攻关、部省重点项目等20多项,鉴定技术成果10多项,还先后言传身教培养出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8名。

杉木是我国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和南方林区传统造林树种。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陈益泰主要开展杉木遗传育种研究。他同课题组成员一起,以浙江省重点林区龙泉、开化为主要试验基地,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选出了浙江省第一批杉木优树,在龙泉建立起全省第一个杉木无性系种子园。

1985年,他主持的杉木育种研究成果“杉木种子园亲本选择和育种程序”通过省级鉴定,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首次揭示了杉木种内变异的层次结构、配合力效应、近交效应等。同时,通过多点试验,筛选出以“龙15”为代表的20个优良单亲家系和4个优良杂交组合,实现材积增长效益达50%以上。

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构建起防灾减灾的自然生态防御体系,而且可以夯实生态安全的基础。

想在盐碱地上把树种活,选择什么树成了育苗成林的难点。2003年,陈益泰课题组刚接手慈溪新围滩涂500亩树种引种时,海涂的pH值高达8.5—9.2,含盐量在0.5%—0.9%。当地开发区在用黄土和石块垫高两米的情况下,成活率依然只有40%,而且耗费巨大。

陈益泰带领课题组成员顶着海风,坚持深入地头,搜集数据,提出了多项综合配套技术方案,布置了引进树种对比实验、生态混交模式、土壤改良模式、树种配置和栽培技术、生态气象观测等多项试验。他们踏实的工作和严谨的学风,换来了新围海涂的郁郁葱葱。

耐盐碱、耐水湿树种的优选成功,为2005年慈溪启动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慈溪长22公里、宽100米的沿海基干林带已郁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物群落,成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南侧一道绿色风景线。

近20年来,陈益泰主要从事生态林木抗逆育种和树木修复研究,通过困难立地造林试验、逆境胁迫盆栽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耐盐、耐湿、耐污染的优良树种40多个和抗逆种源、无性系10多个,并与种苗企业紧密结合,建立特色抗逆种苗繁育基地,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城镇绿化工程、水源保护绿化工程、矿区植被恢复工程中大规模推广应用,生态和社会效益巨大。

栎属植物种类众多,是构成温带、亚热带森林群落的重要成员,也是多功能的重要生态经济树种。在国家林业局948项目“耐水湿耐盐碱优良树种资源引进”的资助下,陈益泰课题组于2001年从美国东南沿海地区引进弗吉尼亚栎进行了多点试种,同时开展了10多种北美栎树的引种研究。

从杉木到生态研究,热爱和初心是支撑陈益泰数十年如一日开展科研的重要动力。2007年12月31日办理退休手续后,陈益泰仍然放不下栎树(栎树,也称橡树或柞树,是壳斗科的一个属——栎属。)研究,希望栎树能够成为继竹子、油茶、松树之后的亚林所第四大研究树种。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陈益泰等专家编著的《弗吉尼亚栎引种研究与应用》一书于2017年6月正式出版。2018年,他向中国林学会提交了“大力推进栎类事业,让多功能栎类为国添彩为民造福”的建议。陈益泰课题组筛选出15个栎树树种,丰富了我国长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树种多样性。

50多年来,陈益泰为国家木材需求和生态修复苦心钻研,重视产学研结合,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他营建的试验示范林面积达3万多亩,良种推广面积累计超60万亩。比如,上海近郊一家苗木公司引种7000亩娜塔栎,采用速生栽培技术,短短5年时间,年销售额就超过一个亿。

“搞林木科研,经常要爬山,对身体有好处。我们亚林所是‘长寿单位’,80岁以上的就有80几位。”今年80岁的陈益泰说,自己还要再干5年,扩大栎树引种和丰产栽培试验,打造种质资源库,推广栽培技术,服务林农、林企,整理出版两本学术专著,为国家生态修复发挥余热。

编辑 骆炳浩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