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升起,运河古镇崇福在弥漫的晨雾中醒来,清新而醇厚的气息浸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浸透着崇福人民熟知的地道美食——“咬三包子”。
“凹三,来一个大包、一碗甜豆浆。”“凹三,包子怎么那么快就没有了?”“凹三,你们生意这么好,都养得起十个儿子了吧!”
今年是陈品伟的“咬三包子店”在桐乡崇福镇营业的第14年,这14年里,他的店铺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桐乡爆款”。今年也是他在崇福镇生活的第63年,这63年来,他亲身体验到了一个运河古镇的生活风貌变迁。
从国企职工到下岗创业
在18岁高中毕业后,陈品伟就继承了他父亲在崇福百货公司的职位,成为了一名销售员。然而在2002年,百货公司却由于一些原因倒闭了,43岁的陈品伟成为了一名下岗职工。
下岗后的陈品伟为了谋生,便做起了汽车驾驶员,接一些拉货的生意。从国企的副经理到拉货员难免让陈品伟产生些许落差,但迫于生计,他还是从事这个职业直到49岁。到了2008年,他听说一个从前在百货公司的同事想转让自己经营的早餐铺,便前去学习了做包子的手艺,和自己的小舅子盘下了这家店。
接手了早餐店,该取什么店名却又让他犯了愁。这位前同事告诉他:“既然你在家排老三,不如就叫‘凹三’吧(注:崇福当地方言称呼某项事物,习惯在前面冠以主人的小名)。”“凹三”变成普通话可以写成“咬三”,陈品伟的早餐店又以包子为主打。于是,“咬三包子店”这个好记又有早餐特色的店名就诞生了。
“咬三包子店”起初开在崇福镇的新民路上,后来一度在长生弄里,再后来就来到了现在的太平弄口。随着时光流逝,地点一直在变,味道却始终维持着原样。
“在新民路上刚开的时候,因为店在弄堂里不太方便,我们就把出炉的包子送到大路上去摆摊卖,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也就不用去大路上摆摊了,客人会自己进来了。”陈品伟向记者介绍道。
数十年如一日造就“爆款”
在2008年店铺刚开张时,包子铺的大肉包为两元每个,在开业的14年里逐渐涨到了现在的四元每个。这是整个崇福镇上单价最高,却也是最红火的包子。
崇福镇崇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说,她也是“咬三包子”的常客,每天早晨,除了崇福当地人,周边乡镇的许多人也会去买包子吃,桐乡市区去的也不少,有几位乌镇的朋友,会穿过整个桐乡,只为吃到他家的包子,德清新市的朋友也常来。
对陈品伟来说,买他家包子的顾客许多已变成了“老朋友”。十四年时过境迁,他家包子的模样和口味一直没有变。早期积累的顾客早已是忠实粉丝。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包子店又收获了一大批年轻顾客。
但在火爆生意的背后,陈品伟很少向人提起自己的艰辛。“咬三包子店”由他、妻子、小舅子和小舅媳共同经营,此外还聘请了3位帮工。他们每天需要凌晨12点起床来到店里,进行和面、揉面、发酵、做肉馅、醒面等一系列做包子的工序。待包子上蒸笼后,他们再开始制作馄饨、烧麦、豆浆等其它早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清晨6点前为顾客准备好所有的早餐。
“现在店里很缺人,但几乎招不到,因为实在太辛苦了,前两天刚有一个人来问,才做了两天就走了,(说)吃不了这个苦。”陈品伟说,除了过年时正月初一到十五放假外,包子店其余时间全年无休,营业风雨无阻。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陈品伟的右手中指上有一道很深的疤痕,这道疤痕来源于2010年他在绞面时发生的一次事故,这令他至今无法伸直这根手指。过去也曾有两个帮工发生过这种意外,自那以后,他决定绞面这道工序只由自己来上手。
刻在街头巷尾的变迁
作为土生土长的崇福人,陈品伟在运河边生活的63年里,这个运河古镇的生活面貌也和他一样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了解,陈品伟至今在崇福镇共搬了4次家:从崇福镇西的老农药厂,到后来的宫前路,再到土山社区,最后到百货公司的单位分配房。2015年,他在桐乡市区买了套商品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越搬越好”。“好”不仅好在房子的改善,还在整个小镇风貌的改变。
陈品伟说:“过去这些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很难走的,下雨天全是泥水,现在大路小路都畅通了,运河沿岸现在也修得很好看,自己每月还可以领养老金,总的来说生活还是越来越幸福。”
崇德社区的相关负责人还向记者介绍,现在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一半以上,他们就专门开设了为老年人服务的食堂和义工,努力把社区中老年人的幸福感提上去。
陈品伟和妻子育有一子,今年28岁,在一家4S店上班。他曾想培养儿子接自己的班,“但他嫌这个(工作)太累,不愿意,我也没有办法”。现在陈品伟已坦然接受了“后继无人”的事实,因为他认为儿子工作体面,待遇也不错,不必像自己过去一样那么辛苦地为生活打拼,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今,陈品伟已经为“咬三包子”注册了商标,打算等未来自己干不动了,就去安心养老:“年轻人爱做什么就随他去吧,我不干了就到处去旅游,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