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3次远渡重洋,这是非洲大地上一位中国“译语人”的青春

杭州新闻 2023-03-02 15:03:00 1.0w阅
通讯员 王超 郭浩宇 实习生 宋辰昊 记者 王泽英

6年3次远渡重洋,在非洲大地上书写中国“译语人”的青春,他就是浙江外国语学院2017届法语专业毕业生唐伟杰。作为第19批援助中非医疗队随队翻译,他感到无比自豪:“从第16批医疗队到现在的第19批医疗队,我的援非故事还在续写。我将发挥专业优势,为中国医疗队提供最准确、便利的翻译。”

任期结束时唐伟杰获中非总统授勋

风雨不改凌云志
点亮非洲人民的“生命之光”

故事的开始,要从2017年3月说起。“援外医疗队是民间外交官,是中非友谊的桥梁,也是我心向往之的工作。” 唐伟杰回忆道。当时,他抓住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学校提供的援非医疗队随队翻译的岗位机会,毅然决然地报了名。

初次随医疗队抵达非洲时,当地落后的医疗设施,常态化的缺粮缺物资、停水停电使唐伟杰非常震惊。更为惊险的是,他所在驻地几公里外,便是时常发生武装冲突的地区,有时他不得不伴着枪炮声入眠。当地人的法语也夹杂有浓重非洲口音,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然而,虽“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但唐伟杰并未止步退缩。

“援非医疗队并非孤军奋战,千里之外的祖国协助当地政府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能更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唐伟杰说道。

援非医疗队有一个传统:每逢清明,队员们会一起给因公永远沉睡在非洲大地上的程纪中前辈扫墓。“每每想到前辈,我都感到万分悲痛,”他用低沉的嗓音说道,“但前辈身上折射出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也激励着我与同伴们不懈前行。” 

唐伟杰与当地医院院长

多年来,直面生死,也让他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遇见过一个患有恶性脑疟而奄奄一息的非洲小朋友,”他回忆道,“在他弥留之际,我托厨师为他做了一碗他心心念念的中国牛肉面。”接过那碗面时,孩子瘦削的脸上浮现的满足笑容让他久久无法忘怀。每一张热情的、期待的、感激的笑容,还有那兴奋的、感谢的呼喊,都让他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以语言为桥梁,一定努力为当地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在“光明行”活动中,中非总统及中国驻中非大使陈栋与唐伟杰见面

梅花香自苦寒来
用外语搭起中非“文化之桥”

在多年的援非经历中,唐伟杰常常暗下苦功,最终得以准确高效地运用外语帮助医生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在2019年中国援中非“光明行”义诊活动中,唐伟杰配合我国知名眼科专家在中非班吉大学及友谊医院开展关于白内障超乳手术的演讲。演讲前,他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相关术语,竭尽全力帮助当地医护人员更清晰地理解、消化演讲内容,用精准的语言翻译为当地患者送去光明。

对于唐伟杰而言,语言学习是翻译工作的生命原动力。“语言环境非常重要,外界环境促使我不断去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援非工作给了他一个学习语言的极佳环境。实践工作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和词汇储备,让他更好地辅助支持医疗工作。接地气的方言也让他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在一次他参与策划的浙江援中非40周年图片展上,大使馆请他为联合国相关负责人和中非总统介绍浙江省的援外历史。虽事关重大,但凭借多年积累的法语专业知识与随机应变能力,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语言学习与翻译工作的融会贯通,也让他顺利通过了法语最高级别DALF C2的考试。

全身心投入翻译任务的同时,唐伟杰在工作间隙也不忘介绍中国文化,传达中国人民的美好祝福。2019年,在驻中非使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走进中国使馆,走近中国文化”主题活动中,他跟随医疗队走进中非卓越小学,向孩子们讲述中国故事,教他们唱中文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和青涩的汉语唱着。“在歌声中,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像中国的孩子一样在和平中快乐地长大。”

非洲孩子齐唱中文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去年6月22日,作为第19批援助中非医疗队随队翻译,唐伟杰再次登上前往非洲的航班,手里紧攥着机票和绿色的中国公务护照,怀揣着和五年前同样激动的心情启程。6年里,他3次远渡重洋,用法语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援非的道路虽多险阻,但他始终保持热忱,坚定地向前。

责任编辑:杨俏颖 | 审核:张向瑜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