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殿:书的世界,就是我的天堂

杭州日报 2023-04-11 21:59:00 5.9w阅

讲述人:高英殿

地区:北京


我今年95周岁。我在银龄书院,每天和众多学友互相交流诗词、朗诵经典,受益多多。

说起读书,对于我来说还真是个长话题,我没有所谓书香门第的家世,自然也就缺少读书的环境,喜欢读书,有些偶然,算是上天送给我的一种恩赐,一份伴随了我一生的快乐。

曹禺先生影响了我多年

幼年时看到的第一类读物,是那种大开本的连环画,是我的父亲给我的,图书被包裹在一个包袱皮儿里,大概有三五十本吧。连环画的纸张都已经磨边儿了,是儿童读物,有《兔子拔萝卜》《金鱼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等等。那时候我不过四五岁,还不认得字,但是会磕磕绊绊地把画片上的人和事猜测着联系起来,阅读指导就是我的父亲。父亲识字,在我猜不懂的地方,他会把有关的文字念给我听。慢慢我可以看懂画面里的故事了,还会试着把它们讲述出来,如此几十本连环画,我反反复复看了两三年,翻来覆去读了不知多少遍。其间或许父亲又给买了几本新书加入,但是不记得了,因为那时候我们家很穷,买新书好像是件挺难办到的事。那几十本书,让我开了眼界,学会了看图读故事,算是一种启蒙。  

上中学、高中时,我偶然读到了一位作家的作品,他的文字让我震撼,长期影响了我的读书选择,这个人就是曹禺。第一次读曹禺先生的文字,是他写的剧本《日出》《雷雨》《北京人》,翻开书只看了不多页,我就被完完全全地吸进了剧情中。它美妙的文字、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彻底征服了我,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

老舍先生在我心中无可替代

五十年代,我当夜校老师,教授语文课,因着要教学生,所以读了不少的书。而且慢慢地有了对作品的更多理解和偏爱,最让我喜欢的作家是老舍、曹禺、巴金,尤其是老舍。

读老舍先生的第一部小说是《月牙儿》,那时节夜校的书本里有它的章节作为教材,我因此细细品读了全文,读后留给我的是一种震撼。我是从旧社会里走过来的穷人家女儿,吃尽了苦,遭尽了罪,可是能把穷人的苦楚讲得这么深切感人的,老舍先生是少有的。于是,我又读了《骆驼祥子》《离婚》《二马》,在他的文字里,我老是能隐隐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北京、小胡同、大杂院,作品里的故事与人,都好像曾经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当然,最喜欢他文字的幽默风趣,每一句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在他的笔下,获得了崭新的活力与意义。好多年后我都能背诵出《离婚》的开篇语,“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准得以为他爸爸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这么足……”听听,白水一样的语言,其中深藏着怎样的文字魅力!在我所知的作家世界里,再也无人能够比拟。

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读他的书让我发笑,让我流泪,让我思想,他的书我真的不记得看过多少遍,一部《骆驼祥子》看了至少有20遍,我手上至今还保留有一本八十年代的出版物,售价是0.64元,这本书,都被我翻烂了,好多页面都用透明胶带粘贴着,最后,我把它包装好,像文物一样收藏起来,以作为我对先生的尊敬和热爱!先生所有的作品我都有单行本,是多年间一本一本买进来的,后来,我又有了十九卷本的《老舍全集》,新书用于翻阅,残本作为珍藏,更是一种纪念。

读书是一种会心

退休后,给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记得第一年是读书40册,在计划被顺利执行了3个月后,我已经读完了20本书,看起来读书计划是可以超额完成的。还没有来得及高兴,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了一个残酷现实我无法读书了,为什么?眼睛出问题了,无论我怎样调换眼镜,能够连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短,稍有劳累,视野就一片模糊,泪流不止。为了眼睛的健康,我只好改为听书,一年的时间下来,也听了十几部书,可是再也没有了读书的乐趣。

终于和纸质书告别了,看着摆满整整一橱柜的图书,心中感慨,还会有人喜欢它们吗?

无论以何种方式,阅读还是个体的,是孤独的。交流则是彼此文化、经验分享的过程,如果能有这样的书友该有多好!这使我想到了“读书室”。

福利院里就有这样一间图书室,那里有阅读仪,使老年人的读书又成为可能,于是它成为了我们几位“书友”的汇集地,借书、读书、交流读后感,使我们这些耄耋老人又重新找回了读书的快乐。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样的文字,“读书是一种会心”。猛然间有了醒悟,小时候我们通过阅读学着认识世界,读到的东西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这是会心的感觉;到了成人的年纪,发现书本上呈现的恰好是自己经历过、见识过的事情,也是一种会心;把自己对书中的感受与他人分享,得到回应,更是一种会心。

有人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虽然有些文人的夸张,却是贴切的比喻。书的世界,就是我的天堂。


责任编辑:姜雄 戚珊珊
审核:韩斌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