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上行:祖孙四代 传承书香

杭州日报 2023-04-13 13:51:00 6.0w阅
薛上行

讲述人:薛上行

地区:浙江杭州

爷爷奶奶  以书为桥


爷爷奶奶生于上世纪20年代,都没上过学。他们经历过战争、逃荒、自然灾害……靠着勤劳智慧养育了几个子女,又拉扯大十余孙辈。我和几个堂兄弟姐妹年龄相差不大,爸妈要上班,奶奶家就成了托儿所。

出家门过了马路就是书店,爷爷最初连“新华书店”四个字也认不全,只说那是“学文化的地方”,常常带着我们去。神奇的是,在家里互相玩耍时有争执,甚至玩儿红了脸,只要爷爷一说:“走,去书店”,立马自动和解。那时书店正门口有十级阶梯,老式木门,书也不是开架的,想看哪本书需要售货员从柜台里拿出来。年龄小些的谁调皮惹了哥哥姐姐,去书店前都会主动厚脸皮卖萌道歉,心里装着那点小聪明:柜台高,个子小有些书看不到,还要哥姐帮忙问售货员拿。

在书店里,我们翻阅着自己喜欢的读物。哥哥姐姐也才刚学识字,一本正经地翻着书里的字教爷爷,爷爷认得的字都是这时候学会的,回家来再教给奶奶,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认,年过花甲学会写自己名字,慢慢和孙儿一起读书看报。

爷爷奶奶在特殊年代里吃了没文化的苦,说不出什么高深的话,但深信一个道理:读书才有出路,只要孩子愿意读,砸锅卖铁也供到底。他们知道有“清华大学”,在他们眼里“新华”和“清华”是一样的,去书店学文化将来就能考上最好的大学。

多年后,当孙儿们一个个把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捧给爷爷奶奶时,他们眼含泪光开心得像个孩子。感谢爷爷奶奶在我们开蒙时架起一座知识桥,爱读书的习惯让我们终生受益。


爸爸妈妈  以书为舟


爸爸妈妈都是50年代末生人,他们都爱看书,也都同样爱惜书。买来的书全都包上带花角的书皮,扉页上写着“X年X月X日购于XX书店”,再盖上名戳,连书脊上也盖,书柜里分门别类摆得整整齐齐。

爸爸小时候,奶奶家离书店有18里地(约9公里)要徒步来回,厚实的解放鞋都磨破了好几双。经常一扎进书店就忘了时间,奶奶常常要把等凉了的饭菜一遍遍回锅,说:“一去书店就不知道回家了”,爸爸每次都说下不为例却“屡教不改”。下乡插队时,爸爸白天干活晚上点蜡烛看书。他一直要求上进,相信多学点总有用。

妈妈还曾经在书店工作过。她还记得第一天上班,戴上蓝套袖跟着师傅学习怎么用四角号码卡片管理图书。在全城只有一家书店的年代,买书难是困扰读者的大问题,热销书排队也不一定买得到,经常有人来托她“走后门”。

1977年恢复高考,爸爸还记得当时为了买到一套复习用书在店外连夜排队,他感慨:“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正是那次排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就在那一年,爸爸妈妈都考上了大学。因为爱读书,大学毕业后还在专业以外的领域挑战自我。爸爸考律师资格,妈妈考教师资格,全部靠自学。路灯下、菜市场、公交站……手边总会带着书,随时随地看几眼。爸爸常说:“毛主席半张床上都是书,戏台下面照样静心看。”这种精神激励他法考三年屡败屡战终圆梦,不惑之年又学电脑学英语,从语文老师改教计算机,退休后考出驾照游历四方。

在人生的大海里,爸爸妈妈以书为舟,向着理想的彼岸勇敢前行,无论狂风卷积乌云,还是海啸掀起巨浪,虽然不能把握风的大小,却可以调整帆的方向。

我和先生  以书为媒


我第一次走进“书店”是爷爷带去的,书的海洋里各种花花绿绿的读物,简直想全部搬回家。上初二时偏文科,学校离书店不到500米,在书店等妈妈时先看一会儿文科书,估算时间差不多了,再装模作样地翻物理练习册,妈妈进来看到我在看理科书还挺满意,其实我心里还在牵挂“卡西莫多有没有认清弗洛罗的真面目?”

我的先生从小也是书迷,也属于一捧起书就废寝忘食的那种。他有个小秘密一直没被父母发现:小学到初中其实每个周三下午因老师例会早早就放学了,他都去了书店,居然把英文读物书虫系列当时出版的全套看完,还能背出经典句。

我和先生相识于图书馆,有两三年里,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在杭州图书馆度过的。相识的过程颇有些偶像剧:那时作家莫言刚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借了一本《蛙》读得正酣,抬头间发现一男生看着我欲言又止。一问才知他是也想看这本书,找来找去只有我手里一本,他就在我旁边等等看。突然觉得这男生挺可爱,想看却不打扰很有修养,谦让之下还是我先借,看完联系他,就这样加了微信。那年微信刚兴起,这个腼腆的男生成了我微信里除家人之外第一个加上的陌生人,当时未料想,后来他也成了家人。

一来二去,在书香的滋养中爱意萌芽。恋爱时,我们常在惬意的午后、宁静的夜晚,关掉手机,享受阅读。尽管我们接受电子阅读的快捷便利,还是更喜欢纸书一页页翻开的质感。

4.23世界读书日当晚,书店限时折扣,那是我们的“双十一”。我们之间互送的礼物,也多是书,几乎是上一秒想看哪本,下一秒收到刚好是它,那是一种“你懂我”的幸福。

当摄影师问婚纱照去哪拍时,我们异口同声“图书馆”,摄影师惊诧几秒后点头:“好地方,交给我”。于是,我们在杭州图书馆记录下青春,定格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宝宝从胎教到早教,从亲子读到独立看,没有刻意教过认字,只是引导孩子保持对未知的好奇,通过读书找寻答案。

直到有天我得知要到图书馆工作,一时不敢相信,是机缘是巧合,真真一切都是天意。


祖孙四代,与书相伴。读书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和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正常,不因要不要考试,也没人拿着鞭子催,不会突然想起,因为不会忘记,它是生活必需,珍惜随时随地。


责任编辑:张磊
审核:戚珊珊 韩斌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