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金融学院嵊州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嵊州越剧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馆长俞伟女士接待实践团,博物馆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大秀”——“越地天籁”展览。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着“第二国剧”之称,国外将其称为“中国歌剧”。浙江嵊州,是中国越剧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女子越剧的发源地。
越剧的前身是嵊州的民间曲艺落地唱书。1906年3月27日,小歌班在东王村首演,标志着越剧的诞生。
1938年第一代女子越剧艺人,都来自这个时期的科班。讲解员提到女子越剧的两个重要时期以及改良时期也发生于此。姚水娟致力于越剧改良,她清醒地意识到女子越剧一成不变地保持原有的表演形态,难以适应观众的需求。要持续发展,首先要有“适合时代性的剧本”。
女子越剧在上海打开局面后,开始寻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变革之法。1942年,袁雪芬致力于越剧改革,她进行了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一个崭新的越剧机制。其中《祥林嫂》被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繁荣戏曲事业,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戏曲改革政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为越剧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使越剧迅速享誉海内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越剧迎来了新的春天,越剧舞台重新焕发活力。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恒久传承越剧艺术,成为越剧人长久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当天下午,团队成员来到了“越剧艺术家的摇篮”——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了解有关非遗传承人培养的相关情况。艺术学校工作人员施丹妮带领成员们参观了学校,详细讲述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学校坚持专业与学业并行的教学路线,她表示作为越剧从业者,在练好技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文化的重要性。
随后,四名学生向团队成员展示了越剧中花旦和小生的唱腔,并细心教导越剧表演中的动作,使成员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越剧的魅力。
在与施丹妮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越剧在音效、灯光、舞台等方面创新趋于年轻化,同时也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故目前在非遗传承中发展较为可观。
当被问到越剧表演艰苦但经济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从事这份行业时,施丹妮回答道:“大家都是热爱舞台,想要把越剧传承下去。”她提到,学校坚持“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的戏曲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常进行舞台实践,锻炼演技,积累经验,同时也会让学生参与到送戏下乡活动中。
施丹妮还强调,学习越剧最重要的是坚持,“像我们这种戏曲关键就是在于每天练,不练的话就会退步,这是一条比较长久的道路。”成员们对此产生共鸣,身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子,在五笔、传票、点钞等方面,也是如此,都应当以坚韧的意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