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推进亚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这个暑期,来自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宁波市象山县开展“山海万象同绘共富蓝图,文化百态筑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该小队由学校九大分院的学生代表组成,由校非遗社团指导老师柴祝平带队,并邀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阳油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闻士善,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研究员邓京三名非遗大师和专家随队,旨在通过研究乡村非遗,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探讨如何发掘地域特色以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推动非遗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融入亚运,用精妙的技艺为杭州亚运谱出缤纷色彩。对于青年学生而言,通过此次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去,并借此宣传杭州亚运盛事。这是继2021年这支非遗小队成立后,持续开展的第三年主题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弦歌不辍,研传非遗
象山县贤库镇碶头陈村和涂茨镇旭岙村成为队员们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小队成员与村民一起体验油纸伞制作、钤印团扇、雕版印刷等非遗技艺,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宸宸、莲莲、琮琮的灵动姿态跃上了扇面宣纸,各项体育运动也成了此次非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灵感与素材。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让村民们来研习非遗,感受亚运。
活动伊始,村民在闻士善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油纸伞骨架的组装过程并不简单,连接伞骨、伞托和伞头需要经历拼接、穿线等工序,这些在闻士善老师手上相当熟练麻利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每一步都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过程虽然艰辛,但最终当一把把精美的油纸伞诞生在自己手中时,村民们和队员们都激动不已。通过这次制伞的体验,使大家更加深入和真切地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执着和坚守。
雕版印刷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迎财神、敬门神和多子多福的图案传递着中华传统的吉祥如意,队员们借这一幅幅雕版印刷体验作品带给象山县真挚而又热情的村民们真挚的祝福。
在现场,队员们准备了党徽、亚运会吉祥物和部分亚运会项目的篆刻印章与拓印素材。村民们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图案钤印在团扇上留作纪念,这是炎炎夏日中独一份的文化味儿。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在滩涂上崛起的富美乡村——象山县定塘镇叶口山村是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二站。
在采访中,村文化站站长告诉大家,近年来,象山县定塘镇叶口山村按照“优品相、立品质、提品位、树品牌”的“四品”要求,以美丽庭院打造和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整体推进“美丽人居、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文化”四大工程,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但是谁能想象叶口山村曾经是人少地贫的滩涂小村,水稻种植经常“三年一大旱,每年一小旱”,村民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但如今的叶口山村,会让每一位村民骄傲地说:“走哪里都觉得还是自己村庄好,空气好,风景好。”
淳朴的村民们还为队员们送来了自家栽种的水蜜桃、杏子等水果,带着队员们上山看看新农村建设。队员们还利用专业技能为村民开展社会服务,并进行免费汽车清洗、打蜡等活动,用自己的心意回馈村民的热情。
在叶口山村的红庙中,大家欣赏到了一项独特的非遗——车子灯,这是大塘地区特有的文化遗珠,又名大塘车灯,属于第一批象山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也列入了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队员们在红庙街的大塘庙里观看庙会经典车子灯节目《关公送皇嫂》。关公唱花脸,皇嫂唱旦角,车夫任丑角,乐队有时也接唱帮腔。声腔跌宕起伏,刚柔并济,时而铿锵,时而温婉,让人身临其境。也很荣幸请到饰演关公和娘娘的两位阿姨现场表演了一段,激昂雄厚的唱腔让大家震撼不已。
活动的最后,队员们向在场的父老乡亲们也介绍了从杭州带来的非遗技艺,让大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宣传亚运知识。
触摸历史,走进象山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同学们了解和认知浙江本土的非遗技艺,树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小分队前往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走访参观。
近年来,象山加强保护传承,让备受现代文明冲击而逐渐尘封的非遗技艺根脉得以存续、发展,守住祖辈记忆中的乡愁,同时全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新时代迸发勃勃生机。在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象山县的非遗特别接地气,许多非遗活动是和海洋渔业及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与此同时,在采访中了解到,象山虽然只是个县级城市,但是在非遗传承保护上能做到老中青少,每一个年龄层段都有传承人,从50后到00后都有分布,从最大程度上去弘扬非遗精神,让每一个象山人从心底爱上非遗,深知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无论何时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非遗馆的不远处就是象山县博物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课堂搬入博物馆,是让队员们对生活和历史文化感知的重要方式。象山县文保所陈所长全程陪同队员们参观了象山县博物馆、东陈谢才华剪纸艺术馆、茅洋王群竹文化艺术馆和西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成最简洁易懂的语言,让大家从根源上了解象山非遗。
花田喜事,喜迎亚运。为能更好地了解象山当地非遗技艺,认真落实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队员们来到碶头陈村的浙东婚俗文化馆。凤冠霞帔,十里红妆,这里提到的“十里红妆”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浙东地区特有的婚嫁习俗。将浪漫刻在骨子里的浙东人民面对婚姻,给出了最坚定的誓言:“愿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而象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区,正是“十里红妆”盛行的重要区域。浙东婚俗文化馆,以“十里红妆”为主题展现了明清、民国时期,浙东男娶女嫁婚俗文化之一角。近千件材料名贵,工艺精湛的展品,许多日常难得一见的珍品在今日让队员们一睹为快,大家惊叹于匠人们高超的技巧和浙东人民的创造力。
想要读懂一个地方,那就要走遍它的角角落落。为延续石浦历史记忆,感受传统渔文化,小分队马不停蹄地来到石浦古城,在海浪声中感受渔家生活。
古城呈东北西南走向,为月牙状封闭型港湾,可泊万艘渔船,行万吨海轮,港内风平浪静,是东南沿海著名的避风良港,兼渔港、商港之利,系全国四大渔港之一。 石浦是中国最早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秦汉时即有先民在此渔猎生息,唐宋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镇。石浦古城沿山而筑,依山临海,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古城内保留了完整的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四条古街,街道依山蜿蜒而上,两侧商铺林立、老屋密布,仿佛深埋于古境之中,给予人心深深的震撼。
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也发现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被淡忘,缺乏传承和保护。大家纷纷表示,应该视文化传承为己任,让更多的非遗在大众生活中复兴,与时代同行。
一曲渔光海韵,共赴亚运之美
杭州亚运会即将到来,作为亚运会志愿者的一分子,队员们也有幸为亚运会献出一份独属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力量。
活动的最后一站,小分队成员有幸来到了亚运会帆板比赛场地——亚帆中心。这里被誉为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上的明珠,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海上,高大上的亚运会分场馆浙江海洋运动中心。
在这里大家首次近距离看到帆船运动,体会海风的激情浩荡。值得一提的是,港池附近新建绿色灯塔,已经成为象山网红打卡点。亚帆中心媒体运行主管欧乔娜介绍说,这起初源于叙利亚诗人“我的爱是绿色的灯塔”这一诗句,而亚帆中心周围有山有海,寓意着“山盟海誓”,港池堤坝长999米,通往场馆的彩色道路长达13.14公里,这点点滴滴的小细节无不彰显着亚帆中心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通过采访,欧老师对负责亚运主题内容的小组同学提出的关于亚运会志愿者等问题作了解答,并给出一些建议性指导,希望全体志愿者上下一心,共同助力亚运。最后在徐徐海风的吹拂下,非遗传承小分队成员共同摆出帆船造型,向着天空和大海绽放最真挚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