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如何多元融合和传承创新?良渚文化大走廊开展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动

杭州日报 2024-06-07 13:26:00 1.7w阅
余杭微融圈 张晓欣 黄圆圆 图由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提供

日前,“玉映金辉”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动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举行。来自博物馆、高校的专家学者与文化产业从业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文明的特质,并进行了一场“文物保护如何与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脑力风暴。

跨越时空的玉琮 见证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创新

“君住长江南,我住长江尾。”良渚和三星堆相距2000年的岁月,两地也相隔1500公里,文明的交流却从远古时代便已开启。来自良渚文化的玉琮、带着特殊的神树纹路,在数千年后于成都金沙遗址中被发现。

活动现场,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和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针对两处遗址的种种“奇妙联系”,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以三星堆的神树纹玉琮为引,揭开了笼罩在三星堆与良渚之间神秘的面纱。

“这件玉琮的出现,体现了中华文明文化交融、发展的一种延续。根据考古发现,玉琮是良渚文明的首创,在良渚文明以后它的影响范围南至广东,西北至甘青,到达了黄河上游的区域。”马东峰表示。

良渚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玉琮王

三星堆玉琮的形制,是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风格。脱离了良渚社会和文明的实体之后,齐家文化的玉琮和良渚的玉琮相比,不仅外观上发生了改变,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星堆的玉琮刻上了最重要的精神崇拜符号——神树。这赋予了玉琮新的生命。同样是对玉的尊崇,但这件带有神树纹的琮,成为了带有三星堆“精神内核”的器物。

三星堆出土了十几件玉琮,表示玉文化已经深深刻在了古蜀国先民的骨子里。这种创新创造,是中华文明创新性、包容性最生动的表达,也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最为强大的基底所在。

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遗址和三星堆遗址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那么,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如何去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呢?马东峰和朱亚蓉带来了自己的见解。

“古老的文明要想重新焕发活力,需要有创新。我们对古老的文化要保护,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传承,在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前提下融会贯通。”马东峰表示,“无论是良渚还是三星堆,考古仍有几百年的路要走,这样才能把几千年的文明讲准确。遗产保护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拥抱现代科技、接受新的理念,创造出这个时代自己的价值。”

三星堆神树纹玉琮

朱亚蓉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文物保护与利用中的“守正创新”。她介绍:“在考古和文保方面,三星堆利用最新的考古技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多平台的合作,成功创造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三星堆案例。”

未来,如何通过新的文创、新的展览方式、新的传播手段,把良渚文明、三星堆文明乃至中华文明讲准、讲好、讲出精彩,亟待所有考古工作者、文化产业从业者思考。

从资源到资产 让文化在廊道式区域发展策略中创造价值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年轻人不只是看文物,而是拍照“打卡”、买各类好玩的文创,甚至在博物馆刷三星堆遗址考古直播;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口,专门售卖良渚IP的文创店人气爆棚,在售产品已有600余款……实践表明,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扎堆”的当下,古老文明越来越融入当下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文化资源已转型升级成为“文化资产”,甚至是当地独有的“精神标识”。

活动现场,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产业发展部副部长、余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峰介绍了良渚文化大走廊将文化资源成功转化的经验。“在良渚文化大走廊上,无论是整合农文旅资源的径山书院,还是集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黄湖镇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每个镇街都呈现出比较有特色的风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他表示,“大走廊鼓励各个镇街发挥现有资源禀赋,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产业格局。”

“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对谈现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教授认为,从良渚文化大走廊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案例中能看到,现如今的区域发展,已经形成了跨区域联合、多点串联、整体开发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做好文化的整体保护,还能实现协同发展、城乡共富。

一条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文化为核心,将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放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城乡共富,甚至其他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这种廊道式发展策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增效益、为旅游发展增内容增魅力、为地方城乡发展增活力。

本次活动从一尊跨越时空的玉琮出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对谈,将相距1500公里的两种文化进行链接,在交流互鉴中碰撞出新的观点。下一次,良渚又将会与谁擦出火花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责任编辑:白赟
审核:涂玥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