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诗城寻迹青年行”社会实践队:马鞍山诗歌文化的实践探索与创新路径研究

杭州新闻 2024-09-10 14:44:00 7.5w阅
记者 王泽英
实践团队介绍

实践团队: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诗城寻迹青年行”社会实践队

指导教师:宫晓虹

学生负责人:水雅娟

投稿主题:“十大攀登行动”主题 第九大类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

实践目的与意义

一、明确研究对象的文化价值

马鞍山诗歌文化作为中华诗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内涵独特且深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从文化层面上看,马鞍山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众多文人墨客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仙李白、周兴嗣、刘禹锡等多位文学巨匠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些千古名篇以马鞍山的风景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从价值层面分析,马鞍山诗歌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诗歌文化的瑰宝。丰富了市民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促进了马鞍山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现状与问题

马鞍山诗歌文化传承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活力。一方面,马鞍山诗歌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在现代社会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通过举办李白诗歌节、诗歌朗诵比赛、互联网+诗歌等活动,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马鞍山诗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马鞍山诗歌文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诗歌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另外,诗歌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升,部分人群对诗歌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不足,这也给马鞍山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三、探索有效的文化传承与弘扬策略

首先,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对诗歌文化兴趣与热爱,通过社区教育、公益讲座等形式,提升公众对马鞍山诗歌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其次,深入挖掘马鞍山诗歌的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通过发展与诗歌相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与投资者关注马鞍山诗歌文化。最后,要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拓宽诗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渠道。开发马鞍山诗歌文化APP、建立线上诗歌交流平台,让更多人接触和学习马鞍山诗歌。

四、为相关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支持

马鞍山诗歌文化为相关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有效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首先,马鞍山诗歌文化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吸引了大量诗歌爱好者和文化游客前来探访,增强了马鞍山旅游的吸引力和独特性。其次,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结合马鞍山诗歌文化,开发多种旅游线路和产品,如“读李白游诗城”精品线路、诗歌文化体验馆、诗歌主题酒店等,满足游客的文旅体验,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最后,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太原、济宁、奉节等诗歌节举办城市之间的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共拓市场,提升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实践时间与地点

2024年7月1日至7月7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市区、当涂县、和县

实践过程

调查篇:进行实地调研,倾听不同的文化之声

7月1日,为了更好地开展追寻马鞍山诗歌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诗城寻迹青年行”社会实践队成员们深入马鞍山湖东路街道、雨山湖公园、李白文化园等地进行调研,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物专访与问卷调查活动。通过此次人物专访与实地调研,实践团收集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将为团队后续的研究与宣传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启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街道对路人进行问卷调查

探寻篇:走进实地探寻,缅怀诗仙遗风

7月2日,实践团一行抵达马鞍山当涂县太白镇的李白文化园。漫步至太白碑林,王姗姗同学与诗词爱好者一起欣赏探讨各大书法家摘录的李白诗作,仿佛穿越时空,与李白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此外,李白墓和十咏亭作为李白文化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也吸引了实践团的关注。王琪同学在这里向游客普及与李白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历史遗物,让游客更深入感受李白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7月3日,通过参观展览、聆听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了陋室公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里曾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居所,虽身处陋室,他却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通过这次探访活动,实践团的成员们更深刻领悟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图为实践团王琪同学向游客普及诗歌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参观刘禹锡作品

实践篇:“佳山社区”诗歌文化宣讲与拍摄“行走的思政课”

7月5日,团队成员王琪、傅玉霞、钱雅三位同学携手来到佳山社区,共同举办了一场以“传承与弘扬中华诗歌文化”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他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诗歌的起源、发展、分类等。随后又以马鞍山市为起点,深入剖析了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诗歌文化。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设计了“古诗词知识问答”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参与者们展现出了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深厚功底。7月6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学习中,实践团成员深受启发,在采石矶风景区的山水间,精心拍摄了“半城山水半城诗——行走的思政课”系列视频。实践团成员将诗歌中的意境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融合,用行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内涵,为马鞍山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社区里孩子们正在讨论自己了解的诗歌知识

图为实践队在进行思政课视频拍摄

“以诗为媒,以景为伴”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行走在马鞍山的山水之间,用镜头捕捉美好,用声音传递文化,共同探寻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诗歌文化底蕴。成员们纷纷表示,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会继续去传承和弘扬马鞍山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精神的传承。

图为实践队开展活动的合照

实践成果

一、文化深度挖掘与传播

通过精心设计的调研问卷与深度访谈,团队深入了解了马鞍山市民及游客对当地诗歌文化的认知程度与情感联结。这一过程中,不仅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还成功提炼出了马鞍山诗歌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文化符号。随后,通过拍摄制作“半城山水半城诗——行走的思政课”系列视频,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力,团队将这一文化瑰宝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地方乃至全国的观众,极大地提升了马鞍山诗歌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青年能力培养与成长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平台。在调研、拍摄、讲解、宣讲等各个环节中,团队成员们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实现了全面成长。

三、社区文化繁荣与激活

在佳山社区举办的宣讲活动,不仅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更激发了他们对诗歌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参与热情。通过知识讲座、文化探索之旅和趣味问答等互动环节,社区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诗歌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社区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更为构建和谐、文明、有文化底蕴的社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社会影响与示范效应

“诗城寻迹青年行”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局限于活动本身,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示范效应。一方面,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参考;另一方面,活动所传递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精神,激发了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

他山之石

一、顶层设计:健全诗歌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推动马鞍山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亟须构建起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一方面,应强化全局观念,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不仅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法规、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为马鞍山诗歌文化品牌打造提供坚实基础,还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当涂县、含山县、和县等地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诗歌作品进一步保护与修复。同时紧密关注并响应国家有关文化传承发展的号召,结合马鞍山的地域特色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确保诗歌文化传承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马鞍山文化产业、文旅企业等发挥引擎作用,深入挖掘其在市场、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不仅要吸引集聚本地人才资源,共同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诗歌文化品牌,还可以结合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建立与南京、芜湖等周边城市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上的交流与合作体系。如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定制专门文旅路线、策划文化节庆活动等,让优秀诗歌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仅被传承,更被赋予新的生机。

二、文化创新: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中华古典诗文跨越时空的界限,在与网络平台、艺术表演、图片视频等多维度媒介的融合下焕发出蓬勃生机。在此背景下,马鞍山应结合其“长三角的白菜心”发展新定位,秉持创新思维,探索多元化诗歌表达方式,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注入新动能。一是扩大传播渠道,利用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诗歌元素巧妙嵌入到城市景观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文化活动推广等各个细节之中,打造具有地域新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是打造一系列创意活动,如近期马鞍山共青团推出的“青春诗城行,别young文化游”。通过大学生的视角与生动的讲述,将马鞍山的文化资源以更加有趣、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三是创新诗歌推广方式。在马鞍山博物馆、文化馆、景区等地设置体验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的场域,打造场景化诗歌体验。同时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宣传,吸引更多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与参与,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交流推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诗歌文化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够历久弥新。其一,组织诗歌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力。至今,李白诗歌节已经持续举办了35届,这一盛事不仅吸引了国内外诗歌爱好者的目光,更成为城市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应采取多元化、创新性的交流推广策略,积极探索新兴媒介,如动漫短片、文化短剧等。以年轻化的叙事方式,激活诗歌文化的IP效应,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与参与。同时,融入传统游戏元素如投壶射箭,丰富活动体验,使文化交流更加生动有趣,深度触达不同年龄层。其二,强化品牌塑造,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跟着李白去旅行”,这一创意概念可以将李白诗歌的浪漫情怀与马鞍山的自然风光无缝对接,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线路。通过在关键景点设置互动NPC,让游客在角色扮演与实景体验中,穿越千年,与李白共赏山水之美,感受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意境。这种旅游体验不仅能让游客在游览中领略自然之美,更能深刻体会到李白诗歌的文化内涵。

四、教育引导:发挥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作用。首先,课堂教学重“显”,课外活动重“隐”。针对诗歌文化,安徽地区各高校应倡导“显隐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深度剖析诗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以伦理道德启迪学生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在课外,则通过诗歌采风、吟诵会、知识竞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鞍山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教育的全方位渗透。其次,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针对马鞍山与中华诗歌文化的深厚渊源,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密切关注文化动态,深入研究如何将诗歌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探索欲,为马鞍山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最后,校地良性互动,共促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双方应共同制定长远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高校通过诗歌文化进课堂、学生文化成果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地方政府则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将高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的强劲动力。通过校地共建,形成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马鞍山诗歌文化走向世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杨俏颖
审核:余敏 陈浩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