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3天人流量“2000+” 国庆来“良渚记忆”展览馆看什么?

杭州日报 2024-10-05 13:09:00 1.6w阅
余杭微融圈 黄明圆

国庆期间,“良渚记忆”展览馆(以下简称“良渚记忆”)内,前来参观“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假期前三天,“良渚记忆”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从古老的城墙,到高耸的大楼;从狭窄的小巷,到宽广的马路……展馆内精心陈列的老物件与旧照片,如同一扇扇时间之窗,让参观者得以窥见良渚这片热土的沧桑巨变。

展厅内记录良渚的风貌变迁

通过“良渚记忆”,良渚这个超大型街道首次以影像记忆和展陈角度来回顾发展历程,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有对未来发展的翘首以盼,更是在回应良渚人民的关切:我们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

透过一个展,看懂一座城。在“良渚记忆”,能看到什么?

一看人文底蕴和乡愁

良渚之名始于南宋,意为“美丽的水上之洲”。纵横的水系孕育出了良渚、勾庄和安溪等老集镇。比如,良渚港边的良渚集镇曾经是良渚的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商贾云集、百货萃集的盛况。良渚老集镇也占据了很多的“良渚第一”。这里有良渚第一个电影院、第一家医院、第一所邮局等,承载着许多良渚人的原乡记忆。而“良渚记忆”模拟还原了位于老集镇南端的折桂桥,让缕缕乡愁和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那个时候,我跟着父母出去打鱼,之后将鱼货送到加工坊进行处理后,再拿到农贸市场里售卖。河边能看到男人捕鱼、女人处理鱼,或是人们端着饭碗、带着盆子洗衣服的场景,满是市井生活的鲜活感。”前来观展的良港村2组村民金顺法向孙子讲述着自己的童年回忆。

观展的市民热烈讨论着家乡的变化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展览馆内,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展品,都妥善保存着有关良渚的记忆与变迁。

“我曾经拍遍良渚的大街小巷,但由于时间久远,很多以前拍摄的照片已经遗失不见,幸而记忆可寻,能在这里见到家乡良渚‘老底子’的模样。”良渚职高退休教师、摄影“发烧友”沈哲平在观看完展馆后由衷感慨道。

二看城市进阶发展史

进入展厅“潮涌-美丽之洲”板块,参观者可以看到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良渚在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生态保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从2001年组建良渚镇,到2011年良渚撤镇建街;从2009年良渚组团正式挂牌,到2015年良渚组团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杭州良渚新城管理委员会……良渚实现了从“小镇”到杭州六大“辅城”之一的转变,不仅体现出其抢抓机遇、后发赶超的使命与担当,更展现了在充满挑战的征途中,良渚以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编织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发展图景。

家住良渚文化村的盛浩面对家乡变化感慨道:“以往我们总是将良渚视为典型的城乡接合地带。如今,它已成为杭州城北新中心。这里生活便利,前往杭州其他区域亦变得十分便捷。”

市民游客在留言板前留言

盛浩如此说,是有原因的。作为杭州市“五纵八连”区域性道路交通网络规划的重要一环,莫干山路高架的改造,大幅提升了城北区块的交通服务水平。同时,伴随着杭行路、古墩路、上塘高架等一条条大道的“蔓延生长”,城市骨架进一步打开,有效拓宽了城北市民的生活半径。

围绕老百姓重点关注的民生保障问题,良渚以医疗卫生和教育资源为主抓手,在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站设置和提升,全面布局“15分钟健康服务圈”。此外,新建与续建学校的工程项目也逐年增加,旨在让“良渚伢儿”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良渚的产业共富也成效显著。昔日的旧厂房更新换貌,以梦栖小镇、生命科技小镇为首的“数字”“科技”产业正成为良渚经济发展主动脉。

近年来,良渚通过抢抓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助推一批优质企业及项目落地扎根,加快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此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从而构建了愈加完善的新产业链。在这一过程中,良渚从昔日的农业大镇变成了现今总部经济、创新经济集聚的热土。同时,锚定价值链高端的产业模式逆转,也为良渚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乡村,良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促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使得城乡协同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

通过盘活乡村特色资源,良渚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颇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体育活动,并逐渐形成文旅口碑品牌。以位于“三保”区块的新港村为例,近年来,在“体育+”的赋能之下,这里实现了“流量”向“留量”、“爆火”向“长红”的转变,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看城市迭代再越级

如今的良渚街道下辖47个村社,服务人口近60万人,是杭州名副其实的超大型街道。如何强基固本,有效应对挑战,让辖区居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在“良渚记忆”的最后一个板块“澎湃-时代新曲”中,就能找到答案。

近年来,良渚以“十大工程”“十大项目”为牵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其中,“十大工程”分别从文化传承创新、产业发展壮大、城市品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夯实发展基础,推动良渚的全面发展。而“十大项目”的实施也为良渚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与活力。

以民生工程为例,良渚持续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安居问题,以区位优先、户型优先、配套优质为标准,全方位提升安置房居住条件,让居民“住得舒心”。

在良渚街道行宫塘村,余杭首个地铁上盖安置房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村民张伯对新家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从效果图上看,建筑外观现代美观,周边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我们非常期待新家。”

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良渚的民俗文化

今年以来,良渚积极推进“十大工程”之一的征迁安置清零工程,通过高效、有序的征迁与安置工作,全面做好2024年征迁任务及历史结转项目清零,对已进行分房摇号的安置房项目全部完成交房工作。下半年,良渚通过开展党建引领安置房社会治理提升工程,根据安置房小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好集中管理工作,延续良渚百姓那份“回家的幸福感”。

在致力于解决群众安居问题的同时,良渚多措并举,扎实开展辖区全域环境“精治理”。正在有序推进中的安监、消防一体化工程以全域监管消盲区、建强应急消防“防火网”,将着力解决住宅消防隐患整治难问题。

城市治理是一项全方位、全周期的系统工程。良渚以全域发展“一盘棋”的思维,在发展前沿、基层一线和工作实践中,以出实招、用实功、见实效的工作方针,为构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一座“良渚记忆”,串联起了良渚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去年,“良渚论坛”的召开、亚运火种的采集“两大国字号”的盛事,使良渚得以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放眼未来,以良渚文化为核心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串联起区域内其他丰富的文化资源,必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实现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向发展资源的有效转化。古老而又年轻良渚正赓续初心,于服务大局中谋求跨越,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良渚力量。

责任编辑:白赟
审核:涂玥 王丽娟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