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发现的汉代饮食文化实证·肉食
火炙油漓香
狩猎赶海忙
| 张翠敏 |
营城子汉墓出土的陶炙炉
烤肉
是汉代人流行的美食
汉代人是否吃烤肉?是否也撸串?回答是肯定的。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发现的烧烤画面比比皆是,文献也多有记载,而且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与烧烤有关的陶炙炉(或烤炉)模型,可以充分证明汉代烧烤在各地十分盛行。
甘肃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发现的汉代壁画内容琳琅满目,其中就有多幅烤肉、撸串场景,人们一手拿肉串叉子烧烤、一手持便面(扇子的一种)的场面比较常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釉陶炙炉上就有烤串的模型。山东、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等地汉代画像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烤肉场面。可以看出,汉代人烤肉串与现代人烧烤是何等相似。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遣册上记载了多种烤肉,比如牛炙、牛胁炙、牛乘炙、犬胁炙、犬肝炙、豕炙、鹿炙、鸡炙、鱼炙等。食物烹饪方式涵盖了肉羹类、烧烤类、煎炸类、涮火锅、蒸菜类等,烤肉仅是其中一样不可缺少的美食。可见汉代人吃得丰富多彩,美味珍馐、粗茶淡饭样样皆有。
大连地区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开始出现各种形制的陶炙炉,有圆形、长方形、亚腰椭圆形、圆角三角形等,一般有四足,有的还有把手,器物四壁和底面基本都镂空,数量众多、形制多样,并且一直延续下来。随葬陶炙炉明器几乎成为普遍现象,陶炙炉就是人们烤肉、烤鱼所使用的烤炉缩影,烤肉、烤鱼等是汉代人流行的美食。
河南济源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带烤串的汉代烤炉模型,一件为有鹌鹑串、鱼串的釉陶烤炉模型,另一件陶烤炉上面竟然有烤蝉串模型,很是形象生动。可见烧烤、撸串在汉代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食材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应烤尽烤”。
真可谓“烟升云雾腾腾起,火炙油漓阵阵香”“火燎烟熏鲫鱼肉,精工细作翡珠岩”。当我们在享用鲜美可口的烤肉、烤鱼、烤牡蛎等美味时,有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先已经吃了上千年!
狩猎是生活中的点缀
大连地区汉墓中出土了多种动物遗骨,包括陆生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
营城子汉墓有的墓道祭祀坑中发现了多种动物遗骨,包括猪、牛、狗、鸡、兔、獐、马鹿、野猪等遗骨,祭祀所用动物种类非常多。墓葬随葬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残留的动物遗骨,比如陶盆中装有牛蹄骨、猪蹄骨、鸡骨、鱼骨等,可见墓主人下葬时用牛蹄、猪蹄、狗、鸡、鱼等随葬,意为让逝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美食”,是非常平常的事。金州董家沟汉墓出土了狍子、猪、狗等遗骨。营城子汉墓出土了雄野猪头骨。也有随葬整只动物现象,比如营城子有的汉墓随葬整只狗,有的在陶盆内装有一只小狗骨架。金州董家沟汉墓竟发现整只狍子的遗骨。
由此可见,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随葬很普遍,一方面说明大连地区汉代家畜饲养非常发达,猪、牛、马、羊、狗、鸡、兔都很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狩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点缀。
汉墓中发现的獐子、狍子、马鹿、野猪等野生动物,现在营城子及周边地区基本看不到。像獐子这样生活在亚热带的动物,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在大连地区一直存在,新石器时代的小珠山遗址就有“棒打獐子瓢舀鱼”的美誉。野生动物比较多,表明大连地区当时的生态环境相当优越,气候温暖湿润,适宜野生动物繁衍生息,适合农业生产,也为人们狩猎创造了条件。
汉代崇尚厚葬,人死后,活着的人要把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器物做成明器搬进墓葬,同时也把美食搬进墓葬供奉,以便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所以墓葬中随葬各种陶制明器和动物是很自然的事。
文字与动物模型
多种多样
营城子汉墓出土的多件陶器上有朱书汉隶文字,都与饮食有关。出土时字体颜色仍很鲜艳,比如陶鼎上有“羹”字,说明鼎是用来盛装肉羹之类,在陶盆沿上书写“鸡豚月”三字,说明这些陶盆是用来盛鸡、猪肉等,还有的陶盆沿上写有“月腸肝膽月□”“脾胉”“蹄月”等字,详细说明了这些器皿用来盛装何种动物肉食、内脏或鱼。
陶猪、陶狗模型等在东汉晚期墓葬中随葬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且形态各异,各有千秋,也可反映出汉代家畜饲养状况。
营城子壁画墓出土的陶猪,长吻,体态健硕,鬃毛林立,为雄野猪形态。营城子汉墓出土的陶卧猪模型,短吻,肥硕,还出土了体态肥硕的陶母猪模型,为家猪形态。金州董家沟汉墓出土了肚皮拖地的陶肥猪模型和陶制食槽,也出土了温顺乖巧的小陶猪模型。
大连地区汉墓出土的陶狗模型形态各异。营城子汉墓出土的陶狗,有的表现为张口狂吠的样子;有的前肢站立,后肢下卧,尾巴上翘,一副看家狗的模样;有的四肢站立,非常安静,看起来比较温顺。金州董家沟汉墓出土的陶庭院中有圈舍,里面有两只蹲坐看家的大陶狗和一只小陶狗,虽然是手捏而成,但神态生动可爱。
汉代大连人
生活离不开海鲜
如今,海鲜是大连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汉代人也一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汉墓中经常发现随葬鱼类遗存,有的鱼骨经过鉴定为海鱼,其中有褐牙鲆遗骨。大连靠海,推测人们应该以吃海鱼为主,近海地区渔捞、采集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手段,人们经常会去赶海,作为食物补充和调剂。
积贝墓(也称贝墓、贝壳墓)是西汉时期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特有的墓葬形制,墓壁、墓顶、墓底都用贝壳,所用贝壳需求量相当大,甚至有的使用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的贝壳。汉墓中贝壳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大连湾牡蛎、蚬子壳、骨螺、朝鲜花冠小月螺、菲律宾蛤仔、单齿螺、锈凹螺、毛蛤、文蛤、鲍鱼壳、荔枝螺等,以牡蛎壳最为常见。发现的鲍鱼壳个体都很大,说明当时的海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入市子鱼贵,堆盘牡蛎鲜。”人们从海洋中获取食物,也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
大连地区汉墓出土的花纹砖上鱼图案比较普遍,比如金州董家沟汉墓出土的游鱼图案花纹砖,普兰店姜屯汉墓出土的鸟衔鱼图案花纹砖,营城子汉墓出土的蟹纹花纹砖,还有乌龟图案花纹砖。另外很多陶盆的内底模印或刻画鱼纹图案,用鱼随葬也是汉墓中常见的事情。“荐豆登霜柚,充庖载海鲜。”汉代大连人生活离不开海鲜,这也是人们靠海吃海的真实写照。
(作者系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