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柯桥春季纺博会,绍兴永通印花有限公司的特装展位上,“洋面孔”络绎不绝。来自印度、非洲、科威特等地的客商带着需求而来,也带着合作意向满意而归。“订单量超过预期。”这一份意外的惊喜,抚平了总经理章建木近日来“连轴转”的疲惫。
这几天,章建木回归自己在柯桥区马鞍街道的工厂,重新投入从传统印花向数码印花转型的“二次创业”。“预计用两个亿的资金投入,布局12条数码印花产线。”面对前方不确定的风浪,他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足了准备。
作为滩涂上崛起的产业大平台,位于马鞍街道的印染集聚区留给外界的往往是“传统”“落后”等印象。但只要走进这里,就能感受到跳动在“智”造血液里的创新脉动。科技创新改变着传统产业,也在改变纺织人的梦想和气质。
全球市场晦暗不明的当下,记者走进这里,聆听他们关于奋斗的故事。
“永通印花”是柯桥当地经营印花面料的龙头企业,原有14条生产线,日产人造棉印花布百万米。产品远销非洲、中南美洲等地。
把镜头拉远,距离章建木接手“永通印花”,已经过去了17年。2009年,他敏锐地捕捉到非洲市场对人造棉印花布的需求,“在‘水比油贵’的非洲地区,高性价比的水洗棉产品潜力巨大,不仅被用来做衣服、台布、墙布,还是当地人走亲访友的礼品。”尽管企业内部曾有争议,章建木坚持砍掉了约占当时营收近三成的其他业务,专注于人造棉印花的赛道。
聚焦细分领域的另一个缘由,是要将精细化管理做到极致。每天6点多,章建木就会来到办公室,仔细复盘过去24个小时的经营状况,“这就像一次‘专家门诊’,每天计算出工人1个工分的价值,各项数据如蒸汽、染化料等都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永通印花”还与西安工程大学开发出MES生产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数字化的经营思路带来了全新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反哺着父辈打下的业绩。
多年后的今天,“永通印花”再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当传统印花行业面临成本、污染以及创新等掣肘,多工艺的数码印花生产流程更精简,交货速度迅速,色彩表现力强且绿色环保。“停滞不前是最大的风险。”如当年一般笃定,章建木做出了“艰难但正确”的选择——将老产线减至8条,去年起新上7条数码印花产线,走上新时代的转型之路。
新产品看似前景广阔,却也有许多难题待解,比如市场的接受度。去年,为了让一位阿尔及利亚客户接受自家的新面料,章建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寄出去的货柜中放进了几百米数码印花产品,并承诺对方“满意了再付钱”。好在,新产品在当地市场收获极好反响。自此,喝到了“头口水”的客户每周向“永通印花”多下两个货柜的新订单。
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今年一季度,“永通印花”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同比增长21.15%,出口额同比增长31.55%。
“我们是跟全世界做生意。”美国“对等关税”阴霾笼罩之时,浙江大爱遮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彬军仍旧充满底气。
2009年,从事纺织行业的俞彬军偶然发现遮阳帘这一品类售价颇高、工艺特殊,潜藏着很好的利润空间。不过,当时生产遮阳帘的厂家国内屈指可数。下定决心后,他聘请了外国专家带领自己的团队认真钻研技术,开发出了可阻燃、抗静电、高色牢度的遮阳面料。
转型的决定看似偶然,却乘上了市场的浪潮。“在欧美国家,遮阳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也类似于易损件,每个家庭一年都会更换几次,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大。”参加展会、出国拜访、拓展市场……俞彬军抱着初入行的真诚和拼劲,千方百计与世界建立链接。十几年来,“大爱遮阳”的商贸足迹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的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几年前,“大爱遮阳”碰到一个荷兰采购商要求颇高,不少通过灯箱测试或色谱分析仪的产品,都因为色差问题被判定为不合格直接打回。最后一核算,订单甚至是亏本的。“当时,许多同事心情沮丧,觉得是客户的要求太高了。”但俞彬军却鼓励团队,这是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契机。接下去的几个月,他们不断试错,从源头工艺开始改变,成功做到了几乎无瑕疵的供货。至今,这个采购商依然是“大爱遮阳”的忠实客户。
纷至沓来的海外市场订单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占有率,给了“大爱”底气,促使俞彬军下定决心以更大手笔“出海”。去年,他在印度设立了仓储中心以及销售网点,与当地遮阳行业的前八强企业达成合作。接下来,俞彬军还计划着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设立办公点,进一步贴近客户。
事实证明,正是因为“跟全世界做生意”这步先手棋,创业有了抵御风险的缓冲带。而扎根在质量与技术之上的产品,才是企业能随风逐浪的真本领。
“顶着压力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接受采访时,不少企业家认为,要通过多元化、全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当然,这种主动寻求新市场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舍旧谋新,而是从可持续发展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靠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
比如,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在2017年转型研发汽车内饰的超纤仿麂皮材料。在3年攻关,3年坚持下,公司终于迎来了进入汽车行业的机会。目前,来自“梅盛”的超纤仿麂皮材料已进入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等诸多车企的供应链,开拓一片“新蓝海”。
在马鞍,印染集聚区的企业不仅擅长立异,也乐于抱团。就在上个月,马鞍街道纺织印染产业链联合党委与柯桥区现代纺织产业服务中心携手,“链”上企业党组织书记与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9家高校、科创平台代表齐聚一堂,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沙龙。活动现场,还成立了绍兴(柯桥)纺织印染产业工程师服务联盟和马鞍街道纺织印染产业链工程师服务示范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接下来,马鞍街道还将聚焦产业链协同创新,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占经营收入比例达到3.5%以上;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搭建纺织产业AI大模型,迭代打造绿色印染、功能性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对于目标明确、勇闯敢拼的人来说,任何“绊脚石”,都将被变成“垫脚石”。令人期待的是,在马鞍这片热土上,企业正在转型和“破卷”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求新。从跟随到引领,他们与全世界一起拥抱机遇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