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队名称:浙江树人学院崇德书院“姜来共富” 研行团
指导教师:任思璇,高秀苹
学生负责人:黄佳佳
实践主题:第三大类【青访·“五年规划”的美好图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之年,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需总结“十四五”成就并为“十五五”布局奠定基础。新时代青年有责任在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关键窗口期贡献智慧和力量,围绕团中央相关工作部署及时代号召,聚焦国家发展大局开展调研。本次调研选取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为实践样本,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农创客发展路径,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系统分析青年在农村创业中的金融需求、文化融入、产业机会与制度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与期待,为“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推动青年力量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提供青年视角下的实践案例和政策建议。同时,为“青年小店”在共富村落地提供数据依据、机制设计与落地逻辑支撑。
2025年暑期,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及周边共富村庄
摘要:本次调研聚焦团中央“青年小店计划”在乡村共富场景的落地实践,选取浙江淳安下姜村为典型样本,围绕青年农创客“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走访与分析。调研发现,当前青年创业面临路径模糊、融资困难、文化资源转化不足、治理参与度低等多重挑战。为摆脱困境,报告提出建设“青年小店孵化区”、打造“农创信用”金融机制、构建“村+校+青”共建模式、推出“数字文化赋能计划”等系统性建议,旨在探索一条具有政策推广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青年助力乡村振兴路径,为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与共同富裕建设提供基层样本和智力支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之年。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这一年既要全面总结“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也要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建言献策、奠定基础。新时代青年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有责任也有能力用脚步丈量中国、用调研链接实践、用建议推动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贡献智慧和力量。围绕团中央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青年小店计划”等重点工作部署,以及“看‘十四五’,谋‘十五五’”的时代号召,青年群体应聚焦国家发展大局,从产业变革、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切入,开展系统性调研与成就解码,既总结成效、又发现问题,既思考当下、又谋划未来。本调研选取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为实践样本,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农创客发展路径,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系统分析青年在农村创业中的金融需求、文化融入、产业机会与制度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与期待,从而为“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推动青年力量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乡村创新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青年视角下的实践案例和政策建议。
一、调研背景与目标
近年来,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统领,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在这一战略驱动下,一批具有生态底色、文化内涵和产业基础的“共富村庄”脱颖而出,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与之相伴随的是青年农创群体的持续集聚与业态创新。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青年农创客正通过“互联网+农业”“农文旅融合”“数字乡村运营”等新模式,深度参与乡村产业重构与文化价值再生产,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和带动效应。然而,调研发现,创业初期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完善,贷款门槛高、金融产品与实际需求脱节、信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制约青年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瓶颈。
“青年小店计划”作为团中央打造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立足城乡接合部、乡村节点和特色场景,着力构建集“政策扶持+金融赋能+资源整合+创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青年创业提供有温度、有支撑、有路径的系统保障。而下姜村作为“千万工程”典范、乡村振兴样板,具备生态优、文化浓、游客多、运营空间丰富等天然禀赋,是承接青年小店试点工作的理想“试验田”。2025年暑期,我们调研团队深入下姜村及周边共富村庄,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发放与深度访谈等形式,面向青年农创客、村干部及相关金融服务主体,全面了解青年创业现状、金融痛点与文化认同感,力图从基层经验中提炼模式、从实践案例中寻找路径,为“青年小店”在共富村落地提供数据依据、机制设计与落地逻辑支撑。
二、主要发现与问题剖析
(一)青年农创意愿强烈但路径模糊:多数青年具备返乡创业意愿,但缺乏系统指导、缺乏运营经验,存在“想干不敢干、能干不会干”的现象。调研显示,越来越多青年愿意回到乡村创业就业,认为农村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热土。但同时也普遍存在“想返乡、不知从何入手”的困惑。一方面,青年虽具备学历背景和数字技能优势,但大多数缺乏农业项目实际操作、品牌建设和渠道运营的经验;另一方面,当前尚缺乏系统的创业引导机制,很多返乡青年在创业初期面临“信息孤岛”和“路径盲区”,容易陷入“起步难、落地难、持续难”的困境。尤其是在农业产业链延伸、产品标准化打造、流量获取等方面,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者与平台支撑,导致不少青年处于“想干不敢干、能干不会干”的状态,严重影响乡村创业活力的释放。
(二)金融支持“短板”明显:现有金融体系门槛高、利率高、周期短,难以满足青年来村创业初期的灵活融资需求。青年农创客在创业初期普遍面临“轻资产、高风险、资金缺”的现实,但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多依赖传统征信体系和固定资产抵押,不仅贷款门槛高,而且审批流程繁琐、利率偏高、期限较短,难以适配青年农创初期对“低门槛、小额度、灵活性强”的金融需求。部分创业者反映,现有金融产品多面向成熟农业经营主体或传统个体工商户,对新业态、轻运营模式、数字农业项目缺乏风险识别和投贷容忍度,导致青年群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尤为突出。同时,青年信用体系在村域层面尚未建立,缺乏数据化支持工具也制约了金融机构创新服务的能力,形成“青年想贷贷不到、金融机构想投不敢投”的双向困境。
(三)文化资源活化不足: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数字化表达与青年化传播方式,村内文创、服务类小店较为稀缺。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众多非遗技艺、红色资源、农耕文化等元素,但在青年视角下,这些资源尚未实现有效“活化”与“转化”。当前村庄文化产品以静态展示与传统传播为主,缺乏面向年轻群体的互动体验形式与数字内容输出。村内文创类、服务类、体验类小店比例偏低,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复购意愿低,青年创业缺乏场景嵌入与创意空间。同时,文化活动多围绕节庆节点展开,缺乏持续性的内容设计和更新机制,也影响了村庄文化活力与青年创新结合的可能性。文化资源未被有效转化为“青年创业素材”“乡村IP资产”,是制约青年小店等创新业态落地的关键因素。
(四)青年参与文化治理机制不健全:乡村文化建设多由村委主导,青年群体作为乡村“新力量”,其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待提升。当前乡村文化治理仍以村委、老年群体为主导,青年作为“新村民”在参与公共事务和文化建设中的发声机会与实际影响力相对有限。尽管部分青年返乡创业者表达了参与村庄发展、乡村治理的积极意愿,但由于缺乏制度化参与通道和常态化协商机制,其参与意愿未能有效转化为治理行动。村内青年议事平台建设滞后,青年意见反馈机制缺失,文化活动组织中缺乏青年主导项目。部分青年来村后存在“融不进、插不上、留不下”的尴尬局面。这不仅影响了青年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限制了青年作为文化创新推动者的潜能发挥,造成青年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两张皮”的局面。
三、发展建议
(一)搭建“青年小店”创业孵化基地
依托共富市集街区等已有空间资源,打造1—2处“青年小店孵化区”,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招商。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大学生、乡村创客团队等申报10—15个小店创业位点,业态涵盖文创手作、特色农品、民俗体验、数字直播、咖啡简餐等,兼顾文化性与经营性。孵化区将配套提供基础装修、场地减免、商业策划、流量支持等服务,形成“拎包入驻、轻量创业”的良性生态,同时联动周边游客路线,增强消费与传播黏性,打造“青年共富集市”新样板。
推动下姜村与农商行、互联网银行、团组织金融平台等建立合作机制,探索青年创业融资“无抵押、低门槛、高灵活”产品模式。围绕信用、积分、创业评估等要素,推出“信用分贷”“共富积分奖补”“小额低息随借随还”等试点产品,缓解初创青年资金压力。同步搭建“创业项目风控池”,将小店运营数据、信用记录、平台评价等数字资料汇集入库,提高金融机构评估效率与风控精准度。建议由团县委牵头设立“青年共富专属基金”,为优质项目提供贴息、担保、风险补贴等专项支持,定向支持下姜村等共富村庄青年项目孵化、品牌打造和链路拓展。
(三)推行“村+校+青”共育模式
构建“青年小店发展联盟”,吸纳村委干部、青年代表、专业运营机构、高校指导团队、志愿服务团体等共同参与,形成资源共享、经验互助、运营共建的治理机制。同步建立“导师团”制度,聚焦创业初期常见问题,设置“政策导航员”提供扶持政策申报指导,“运营辅导员”协助选品、陈列、客户维护,“金融联络员”对接信贷、担保与基金资源。定期组织小店评优、路演沙龙、互访观摩等活动,形成“组织带人、人带产业”的青年创业群落,为乡村注入持久活力。
(四)推出“数字文化赋能计划”
围绕“共富文化传播力”,支持青年小店主借助短视频、直播、AI图文生成等新媒体技术,讲述下姜村生态故事、人文故事、创业故事,打造“村味+潮流”兼具的内容输出矩阵。推动建设“乡村IP素材库”,包括传统节庆、农耕技艺、村民故事、老物件等素材,鼓励青年小店通过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输出原创内容。组建“文化共创社群”,开展数字文创训练营、共富图文大赛等活动,提升青年数字表达力,让乡村文化“可视化”“可消费”“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