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稿人语 戴维
一条大河 别样韵味
杭州何其有幸,有西湖,有钱塘江,还有大运河。这一湖、一江、一河,带给城市不同的韵味。论文人墨客,那是西湖独领风骚。论出海弄潮,那定要到钱塘江上试比高。论市井百姓,烟火人家,那是运河特有的气息。
城北拱宸桥一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大厂云集,尤为著名的是其中“四大厂”:浙江麻纺织厂(简称“浙麻”)、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厂(简称“杭丝联”)、杭州第一棉纺织厂(简称“杭一棉”)、华丰造纸厂。当时全杭州不知多少家庭,或是直系或是旁系,家里有这四大工厂的职工。
而和四大厂比邻、也曾叱咤一时的大河造船厂,在后人记忆里却很少被提起。其实,它离今天并不遥远。我查到一则资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河造船厂还承接制造了金衙庄人行天桥、南星桥人行天桥、清泰拼接立交桥等10座钢结构人行天桥,它们中的一些至今还在杭州城内矗立着。
从机声隆隆的工业重地,到风光旖旎,集休闲、娱乐与购物于一体的“运河天地”,一条运河见证了杭州的城市变迁,也承载了几代人的希望与梦想。
2019年6月25日《杭州日报》倾听·人生版
“我的祖国我的城”系列
忘不了的大河造船厂
文 陈培新
杭州人对京杭大运河是有深厚感情的。因为大运河穿城而过,许多杭州人从小生活、后来工作在运河边。
杭州人对京杭大运河更是自豪的。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古运河被证明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杭州人与有荣焉!
拱宸桥今昔对比
半个多世纪前,在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拱宸桥附近,曾聚集了杭一棉、浙麻、杭丝联等杭州人如雷贯耳的大厂子。而在拱宸桥往北500米,运河西岸(今天运河天地的位置),那里曾经有过一座当年杭州乃至杭嘉湖一带人尽皆知的大船厂——
1
“教师梦”破灭后,500名准备留校任教的高中毕业生,被一纸“红头文件”重新分配。就这样,我从见习教师变成一名造船工人
我的老家是鲁迅笔下典型的绍兴水乡,父亲那一辈兄弟姐妹有6个,因为在乡下度日艰难,父亲是家族中最早到杭州谋生的。
杭州城里有多家私人开的小染坊,乡下来的打工仔进作坊当学徒,老板只管吃饭不发薪水。染坊里要用井水,父亲每天不停地吊桶打水,两只手都被绳子勒出了血。
解放后,父亲进了国营丝绸印染厂,干的是三班倒。不管上哪个班,他都提前个把小时去车间,换好工作服就提前干活了。
父亲对我们几个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但看到我们把奖状拿回家,他就喜形于色。
2
从城站开往拱宸桥的1路电车挤得不得了,下了电车,还得到“浙麻”西大门对面的渡口,换乘摇橹的小木船,才能到船厂
我们是1974年10月进厂的。
大河造船厂在拱宸桥北、运河西岸,大石桥10号。
那时从市区到厂里上班,只能坐拖着两条“长辫子”的1路电车。拱宸桥一带大厂多,大河造船厂紧贴“杭一棉”,又和“浙麻”隔河相望,从城站开往拱宸桥的1路电车每天都挤得不得了,不知要等多少趟才能挤上去。挤不进去时,半个身子就挂在车门口。
拖着长辫子的1路电车
下了电车,还得到“浙麻”西大门对面的渡口,换乘摇橹的小木船,才能到造船厂。
开始时厂里有一条小木船摆渡,渡工撑着竹篙,摇着橹,正常摆渡是10分钟。遇到有拖船队经过,就要20分钟。明明提前15分钟到了渡口,常常还是迟到了。一次,一名进厂不久的女工急着想上船,又跳得不够远,一不小心就掉进了运河。大家七手八脚把她拉上来。那是个大冬天啊,她浑身都湿透了,冷得直发抖,长得挺秀气的脸上,也分不清流的是泪水,还是运河的河水。
3
大河造船厂是军工单位,建造的是给部队用的“登陆艇”
1958年成立的大河造船厂,那时连个像样的厂大门都没有,围墙外面就是水稻田。厂区面朝运河,四周没有遮掩,一到冬天,西北风呼呼直刮。船台的简易工棚是用芦苇和油毛毡盖的,下料和喷砂除锈必须在露天操作,只有金工、装配两个车间有像样点的厂房。
当年大河造船厂的年轻人,站立者右起第三人为本文作者
带我的师傅姓汤,五十多岁,萧山长河人,在船厂干了二十多年了。他还有一个徒弟,初中毕业就来船厂了,小个子,很精干,我叫他“大师兄”。当时买副食品要凭票,大师兄单身,常把一些票证送给汤师傅。
4
情窦初开的年轻人,工作再辛苦,生活也是甜蜜的
上世纪70年代是大河造船厂的全盛时代,生产技术在杭嘉湖一带领先。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用的警卫艇,就是大河造船厂自主研发的。
虽然工作并不轻松,但船厂的年轻人乐观向上,经常在厂门口空地上练习打排球。厂子里也因为年轻人的到来,增添了生气和活力。许多班组都布置了班组园地宣传栏,上面图文并茂,充满了那个年代的青春气息。
情窦初开的年轻人,工作再辛苦,生活也是甜蜜的。
我有个当焊工的同学,师傅还带了两个女徒弟。结果,三十好几的师傅猛追大徒弟,我同学则看上了二师姐。几年后,这两对恋人都喜结良缘,算得上好事成双了。
5
当时才二十出头的我,一想到能驾驶新船去海上试航,甭提多高兴了
造船厂每当新船造好交付客户前,有一个试航的程序。老厂长决定在年轻人中培养一名船舶驾驶员,相中了我。
当时才二十出头的我,一想到能驾驶新船去海上试航,甭提多高兴了。第二天,我就带着行李赶往北郊的谢村。报到后一打听,这个班的学员都是各航运公司的船员,在船上摸爬滚打多年,只有我是从没摸过船舵的门外汉。
6
这片承载了几代杭州人希望与梦想的土地,还有许多故事等待整理。大河造船厂的历史也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们这批同学陆续有人通过高考等渠道离开船厂。我本来也有机会离开,1984年我参加公安系统招干考试被录取,但厂领导以我当时已是厂办主任而不同意放人,所以到1988年我才离开船厂。
近期倾听:
《一个华人建筑师的一生》上篇《我成了梁思成的助理》:http://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322770846747721728&from=timeline
(下篇)《我为邓丽君设计墓园》:http://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325526891039555584&from=timeline
你对本文有什么看法?欢迎文末点评!
编辑 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