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王坚,当选院士了!
11月22日,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64位、外籍院士20位;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75位、外籍院士29位。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的王坚博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培养的首位院士。
有人质疑王坚博士的“院士分量”,其实王坚属于工程管理学部(本次共增选6人),并不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本次共增选9人)。王坚博士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工程管理,属于实至名归。4月份院士候选人名单公布的时候,百度的李彦宏也榜上有名,结果引起轩然大波,随后他遭遇“水掉哥头”,最终“候选院士”被拿下是必然的。来自民企的唯有王坚博士当选,还真是选准了、选对了!
王坚是阿里巴巴的首席技术官、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他被公认为近10年来中国最好的首席技术官;他也被称为“阿里云之父”、“城市大脑之父”。正是王坚对研发云计算系统的坚持,使得阿里在该领域拥有国内最大的市场份额。
新媒体的报道做得响声很大,说这个“忽悠”马云10亿的男人,还给阿里5000亿什么的。有关王坚的两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一个是“骗”,另一个是“哭”:他被人质疑为不会写代码的“骗子”,在阿里总裁大会上有人直接对马云说“你别听王坚的瞎扯,他就是一个骗子”,甚至被阿里同事指着鼻子叫他滚蛋;
王坚是阿里最受争议的领导,被骂了整整4年,他领导的阿里云团队,最多的时候有百分之七八十离职,直到在阿里云事业部年会上,上台讲话的王坚失声痛哭……
我对王坚最直观的了解,还是在董卿主持的央视《朗读者》节目上。去年有一期董卿邀请王坚参与朗读,节目中播放了王坚“哭鼻子”的片段。王坚回忆了阿里云研发的艰难经历,说阿里云是工程师“拿命来填”的!王坚朗读了美国探险作家乔恩·克拉考尔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的选段,那是登山者的圣经,惊心动魄地记录了珠峰在1996年春季夺去12名攀登者生命的历程;而“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这句话,最能体现阿里云研发的艰辛。
王坚生于1962年10月,1984年22岁时成为杭州大学心理系学士,1990年28岁时成为杭州大学心理系博士,1992年30岁时成为心理学教授,1993年31岁时成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32岁时提拔为系主任——这就是开挂的人生。王坚在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此之前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深受比尔·盖茨赏识。加入阿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大规模算力瓶颈问题。
王坚发现,传统IT解决方案,都不是大规模数据计算的最优解,要研发一套新的技术架构来换掉阿里巴巴的旧引擎。那就是“阿里云”——云计算,在当时被众多业内专家视为天方夜谭。阿里云计算公司组建于 2009年9月10日,那时恰逢阿里巴巴集团成立10周年;王坚担任总裁,领导团队着手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Apsara)云操作系统,建立互联网规模的通用计算平台,它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阿里云成立时,王坚想过给公司取名为“通用计算”,后来怕和通用电气混淆,才随大流叫了“阿里云计算公司”。当时他给阿里云提出的企业愿景,是“打造数据分享第一平台”,做“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在北京一间租来的、简陋得连暖气、空调都没有的办公室,阿里云团队写下了第一行代码。
引进、管理和使用好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马云就有这方面超高的水平和能力。马云的战略眼光就是:每年给王坚的科研团队10亿元研发经费,而且要为这个“无人区”连投10年!而前瞻性研究,特别需要“有信念,能坚持”。
落后吃亏,科技为甚。“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要在年轻力壮的时候生孩子。”这是马云在内部讲话中表达过的意思,说得很形象。有关云计算,后来腾讯、百度没有坚持下去,“你今天的泪水,是你当年脑子进的水”;客观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领导知道这个技术很难,因为畏难而没有做下去。“而我是真不知道这个东西有这么难,所以只是说了一句‘不管怎么样,一定得坚持下去’的话。”马云说,“网上有很多人,包括我们公司内部也有一大部分人批评说,马云被王坚忽悠了,5000台计算机合在一起,这个云计算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其实,我根本没听懂。我不懂技术,但是我希望阿里巴巴为技术增加生命力,为数据注入灵魂。”(有关内容见《马云:未来已来》一书,阿里巴巴集团编,红旗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王坚则说:什么事情前面加个“要是那样的话就好了”,基本上这件事情就做不成了。
媒体报道,在研发最艰难的时刻,王坚常常很生气,狠狠敲桌子,有一回焦虑的王坚砰砰地拍手机,坐边上的一位工程师实在受不了了,说:“博士,你拍的是我的手机。”压力之大,外人难以想象。“那时候马云跟我说,王坚,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拍桌子了知道吧。”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发明创造就是这样,是思维的激荡,是灵感的闪现,是必然中的偶然,是偶然中的必然。王坚带着一群理想主义者,经过苦不堪言的4年研发,终于突破了关键技术;阿里云由此打破了美国公司的绝对统治,与亚马逊AWS、微软云一起,成为云计算领域世界前三强,亚洲的霸主。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飞天云操作系统成功支撑起最新的流量高峰:订单峰值54.4万笔/秒!阿里巴巴成为互联网的高科技公司,阿里云就是象征,从而使阿里巴巴不再是一个“出租摊位的大卖场”。2017年12月,阿里云主导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阿里云用突破性的技术,研发超级数据智能,解决社会和商业中的棘手问题。其“ET大脑”,赋能工业制造、城市交通、医疗健康、环保、金融、航空、社会安全、物流调度等数十个领域。这些工业大脑、城市大脑、医疗大脑、环境大脑等等,成为人类的强大助手。“智能客服”能量巨大,在“双十一”当天,蚂蚁金服客户中心服务量超过500万人次,其中94%以上通过人工智能ET提供服务,解决客户问题。蚂蚁金服还进一步应用区块链技术,在全国首创将“时间银行”搬上区块链,实现在支付宝里存储“公益时间”,永久记录在链,并可通存通兑。
“互联网是所有产业的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公司的互联网。”科技创新已“无问西东”,要主动求新求变,要“无中生有”。数字经济大背景中,现代商业生态错综复杂,市场剧变、跨界竞争、新模式与“新物种”不断涌现;在研发、生产、内控、供应链等等环节,企业如何全面突破发展短板,如何彻底推动数字化?王坚领导阿里云,构建“云战略”,实现“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成为了最成功的范例。
科技改变网络世界,数据改变商业本质,计算重塑经济未来;网络是创新平台,数据是自然资源,计算是能源动力。云计算,让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的数字化增长。云计算最大的价值,不仅仅是连线,是时时在线、数据积累和输出过程的双向在线。王坚所著的《在线》(中信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以“在线思维”重新审视互联网,凝聚了他的智慧思考,从根源上为我们解读了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
数字经济时代,商业世界被在线重构,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在线社会”上了。在《在线》这本书中,可以具象地看到王坚博士为何将互联网定义为基础设施,将数据定义为世界的新财富,将计算视为一种公共服务;看到阿里云如何一直在追寻“计算在线”之梦——这个“在线凌云梦”,就是要让计算成为人类的能力,让数据变成世界的财富。
王坚在书中记述的一个细节,让人过目难忘:在陕西安康,秦岭大巴山深处,吴磊所在的铁路机务段,负责上千公里的铁道养护工作,养路工人一年到头都在外面作业;吴磊利用云计算,把紧急文件和通知及时传达给工作在千里铁路上的工人们,包括车次改变、安全通知等重要事项,以确保行车安全。一旦某个地段出现塌方等险情,铁路工人就能够通过手机拍照,快速将信息回传至阿里云服务器,让不同路段的负责人都能第一时间查看。云计算和铁路安全,就这样被联结在一起;原本无法逾越的空间和时间障碍,就这样被云计算轻松化解……
为该书写序的,有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还有马云等大咖。马云在序言里说,“阿里会把一个心理学博士变成出色的 CTO(首席技术官),就像美国把里根这个演员变成总统一样。博士能有今天,不光是因为他本人的天赋和努力,更因为你我的支持和帮助。”马云非常赏识王坚博士,阿里人都知道,马云经常在背地里“恶狠狠”地表扬王坚。如果说马云是超级理想主义和超级现实主义的集合体,那么王坚也是一样。李强在序言中则说:“马云和王坚,都是我喜欢的聊天对象。跟马云聊天的收获是‘原来可以这样看问题’,跟王坚聊天的收获是‘未来可能真的会这样’。”
未来可能真的会这样!王坚领导阿里云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真的是这样”!还有,2013年年初,王坚在杭州发起创立“云栖小镇”;2016年4月,他在云栖小镇首次提出了“城市大脑”设想和构架——如今都已变成了“真的是这样”。
“上云就上阿里云”,如今阿里云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发者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客户已超过230万;在全球18个地域开放了49个可用区,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可靠的计算支持;阿里云数据中心遍布全球,在全球部署200多个飞天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全球独有的混合云体验……阿里云官网中国站,各类产品琳琅满目。2018世界杯期间,阿里云承担了国内全网70%的赛事直播流量。2019年第三季度,阿里云当季营收92.91亿元,增速达64%,成为阿里业绩增长最快的板块。
今年 9月 10日,是阿里巴巴集团成立20周年,也是阿里云成立10周年。一个月后,2019年胡润百富榜发布,王坚以41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居第1008位。为科技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回报当然应该丰厚;个人财富的增长,与公司财富的增长同步,这就是最理想的境界。
我没想到的是,王坚博士还喜欢开飞机,2010年1月底春节临近的时候,他曾向马云告假,原因很特别,就是要去美国开飞机,他从前是美国一个飞行俱乐部的成员。在马云助理陈伟先生所写的《这就是马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第84页)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看到王坚博士这个爱好,多少有些吃惊,不是航空领域的博士、教授,会开飞机的少之又少吧,如今“会开飞机的院士”,更是凤毛麟角。
《这就是马云》一书中也提到,王坚博士是一个集大成的人,跟他聊天会很有收获,公司每一位技术人员都钦佩王博士,尽管王博士的大部分话他们听不明白。“我说这就对了,20%能听懂的,让你明白该如何工作;80%听不懂的,让你坚信公司会有意想不到的未来……”(见该书第263页)
如今王坚当选院士,已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中国民营企业历经四十多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科技创新领域,亦能点燃新动力引擎!科技创造,不仅仅决定一个民营企业的未来,更将决定国家和人类的未来;而科技竞争最终是制度竞争,更多的科技人才、科研力量要转到民营企业上,尤其是转移到阿里巴巴、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上;企业本身则要炼好“内功”,优化自身制度环境,吸引更多科研人才,改进科研组织架构,不惜成本地投入再投入,那么,未来科技一定会来!
写到这里,我想到刚刚辞世的著名诗人流沙河诗歌名篇《理想》,模仿其中的名句,以“科技”置换“理想”一词,于是在最本源的意象上,就有了这样的句子:
科技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科技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科技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科技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编辑|何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