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1岁的TA引发一波“回忆杀”!这里有没有你的童年回忆?

杭州日报 2020-10-16 16:53:00 2.4w阅

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蔡文哲

摄影 李忠

今天是胡午寅期待了很久的日子。

全国各地111个火柴从业者和火花收藏者,都聚到了南星桥。这里有一场杭州火柴厂建厂111周年纪念活动,展出了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到近现代的上万种火柴和火花(火柴盒子上的贴画)。

1909年,杭州火柴厂的前身杭州光华火柴厂在上城区海月桥畔创立,此后的111年间,经历过更名、改制,厂址搬迁,工厂变成工业博览馆等一系列变化。今年4月16日,杭州火柴厂迎来一个喜讯,“火柴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正式被确定为第七批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让杭州火柴厂厂长胡午寅欣喜不已,他希望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携手国内众多火柴企业一起办场火柴展,共同见证火柴工业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如今的华丽转身。他也希望,火柴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以及对外展示的窗口。

 

杭州火柴厂111周年

凝聚了几代人的记忆


杭州火柴厂的前身叫杭州光华火柴厂,1909年春在上城区海月桥畔创立。

它的第一张火柴商标(火花),是一张美女图。据介绍,火柴厂股东之一王芗泉的家中藏有一张古画,是一个美女的形象,当时就用这个形象做成了火柴商标,这也是火柴厂制作的第一款产品。

1979年,30岁的杜志林到杭州火柴厂上班。他说,一颗小小的火柴,其实工艺很复杂,从树木开始,要锯成一段段的原木,再削成厚度2—3毫米的薄片,晒干、制梗、沾药……要将近十七八道工序,当时他就在二车间负责制作火柴头。

老杭州都有印象,上世纪90年代,设在海月桥的杭州火柴厂十分热闹,附近一条街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糊火柴盒子。小时候住在南星桥的陈先生说,“那会和大人一起糊过火柴盒,是火柴厂的外包服务,100个大概几毛钱,全家人围在一起做一下午,挣了几元钱。”

 

杜志林记得,那时候火柴很紧张,是要凭票供应的,就像粮票一样,一季度发一次,一张可以兑换一盒。买的话,一盒是两分钱。“当时,整个杭州火柴厂,有1400多名职工,年销售火柴超过80万件,这也是火柴厂最风光的日子。”

一个数据是,1990年,杭州火柴厂年产火柴50万件,是浙江火柴行业的龙头企业,经济效益在全国130家国有大中型火柴厂中居第四位。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打火机普及,火柴经营每况愈下。2003年,厂子改制后,从海月桥搬迁到淳安文昌镇,规模小了,成本低了,但经营还是越来越难。2018年10月,为了给杭黄高铁让路,千岛湖的杭州火柴厂厂房爆破拆除。

直到今年4月16日,“火柴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正式被确定为第七批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些都是老底子流传下来的技艺,申遗成功,是对我们火柴厂这几代人工作的肯定,我们一定要继续传承下去。”胡午寅说道。

 

从全国各地赶来的111人

共同见证惊艳火花


以前,火柴厂家对火柴盒贴商标图案设计尤为重视,都是选取富于时代感及老百姓所喜欢的图案,并且都选用手工多色套印,小巧而精致,人们开始收集火柴盒贴,后来蔚然成风,一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收藏品(仅次于邮票)。

今天这个在南星桥办的火柴展,包括清末明初、浙江早期、民国时期、近现代等各时期,以及杭州火柴厂和宁波(正大)火花展的两个专题展,展出了许多保存完好又富有丰富文史研究价值的老火柴商标。 

火柴盒上的图案,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保留着一段段历史记忆。杜志林说,有1972年尼克松访华,杭州火柴厂专门制作了“迎宾花”系列;200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出品了一款“西博会”火柴;还有包含三潭印月、三公园、体院馆的杭州风景系列;在G20杭州峰会结束后,一套印着“2016CHINA”火柴出产了,20盒火柴,印上20个国家的国旗图案,记录下了这件杭州大事。

一本小小火柴工业史,就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今天,全国各地来了111位火柴从业者和收藏爱好者,其中有专门从江苏赶来的孟先生,他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收藏与火柴相关的物品,至今家里光火柴标签就已经收藏了七八万枚。另一位资深的火柴收藏爱好者许先生,收藏火柴快50年了。“我最早是集邮的,后来才慢慢迷上了火柴,从1910年的到现在的都有,加起来已经有几十万套了。“我们有个火花协会,原来大家火柴会互相换,有一些流通比较少的,则要去花钱买。”

杜志林举例说,有一款1925年的“和合”封贴,现在市面上一张值8000元。“我收集有一套火花,有人曾经出1万块来跟我买其中的一张,我拒绝了,少了这张我这套就不齐了。”

 

出口成利润增长点

继续守护“星星之火”


现在,杭州火柴厂实体已经消失了,但在江西景德镇和河南安阳都有制造基地。胡午寅说,眼下出口是火柴厂的主要利润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火柴厂停摆好几个月,下半年触底反弹,现在平均每天有100多单业务,一个单子5000盒起步,每天订单2万到10多万盒不等。”

胡午寅说,虽然国内民用火柴市场变小,但国外对火柴依旧有很大需求。“出口的火柴,几乎都去了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有一种长柄火柴,一尺多长,国内不卖,主要出口北欧国家,那边冬天太冷,打火机会冻住,很多家庭用长柄火柴来点壁炉,卖得相当不错。只不过,这些国家对制作工艺、包装环保等要求较高,我们也调整了火柴生产工艺。”

 

在胡午寅看来,如今火柴的实用功能减弱了,但把火柴做成文创产品还是很受欢迎。近年来,他们把火柴做成了各式各样的样式,包括青岛啤酒样子的广告火柴,有具杭州文化特色的《西湖三杰》《西湖印象》《梁祝》《白蛇传》主题火柴,有金属外壳造型精美的艺术火柴,被确定为第七批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还制作了一款有“非遗”字样的火柴。此外,现在火柴的火光,也有五颜六色。“只有我们创新作为增加付出价值,包装上面去更新和企业,我们才能生存下去,才提高它的经济价值。”胡午寅说。

接下来,胡午寅想通过改变包装、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来拉动火柴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为了不让火柴在回忆中消失,胡午寅有一个想法,希望建立一座火柴博物馆,专门讲述关于火柴、关于杭州火柴厂的故事。同时,在千岛湖高铁新区,不就的将来会建起一个崭新的杭州火柴厂工业博览馆,重现百年民族工业文化。


杭州火柴厂111年大事记


1909年春,杭州火柴厂的前身杭州光华火柴厂创建。

1927年,杭州光华火柴厂秘密成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和红色工会组织,支部书记曾阿堂带领红色工会和全厂1000多名工人开展大罢工运动,迫使资本家接受八小时工作制等条件,斗争取得圆满成功。

当年厂门

  

1929年,杭州光华火柴厂生产的日用安全火柴和设计的“诸葛亮收姜维”火柴商标参加杭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荣获优等大奖。其余参展的“美女”,“抱子”,“采莲”等四项火花获一等奖,可谓盛极一时。    

1937年,杭州沦陷前夕,杭州光华火柴厂将部分设备搬至诸暨和龙游生产。火柴产量占浙江后方的半数以上。

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5月17日军代表进驻光华火柴厂,不久即成立工会,并逐步建立起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基层组织。

解放后的生产车间

    

1955年,私营光华火柴厂和原公私合营杭州火柴厂合并,改名为公私合营杭州火柴厂。

1956年,由公私合营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凭着过硬的质量,多次荣获浙江省优质产品、原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等称号。

1990年,杭州火柴厂年产火柴50万件,成为浙江火柴行业龙头企业,经济效益在全国130家国有大中型火柴厂中居第四位。那是杭州火柴厂的黄金时期,最多时拥有职工1400多人。


后来经营情况一年不如一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终于走到了停产改制边缘。

据杭州日报报道,2003年4月,工厂准备拍卖火柴生产线,消息一出全厂沸腾,原厂五位技术骨干筹款90万元,买下生产线和杭州火柴厂这一品牌。至此,杭州火柴厂有了新的主人。同年,杭州火柴厂搬迁至杭州千岛湖。

 

火光倏地燃起,几秒钟的灿烂,但在两位老工人心中却是不灭的火种。
  杭报记者 郑承锋/摄

  

2009年,杭州火柴厂在艰难中度过百岁生日,成为国内惟一幸存的百年火柴企业。

2019年8月,杭州火柴厂申报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上半年成功通过审批。

 ——摘自胡午寅为本次活动准备的发言稿《百年薪火,光耀中华》


编辑 黄冉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