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世新 通讯员 柴天明
9月24日,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时间即将到来。你知道现在的钱塘江涌潮的起潮点和消亡点都分别在哪里吗?
9月22日,浙江省首次钱塘江涌潮全景动态监测的科研成果——《2021钱塘江涌潮科考活动报告》正式发布,本次科考不仅发现涌潮起潮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且还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潮景——鱼鳞潮。
“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钱塘江涌潮的形成跟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由于杭州湾口呈喇叭形状,外口宽100公里,至口门澉浦只有20公里,而萧山仓前仅宽2.2公里,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且受到水下沉沙形成的沙坎阻挡、摩擦,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涌潮形态。
不久前,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组织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绿色浙江、海宁市档案馆等单位一批涌潮研究专家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钱江潮探源行动。
10年间,钱塘江的起潮点东移了5公里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公认钱江涌潮的起潮点在海宁尖山一带水域。通过这一次科考发现,与2010年相比,钱塘江涌潮起潮点十年来向东移动了约5千米,还发现涌潮消亡点在杭州闻堰以上约10千米,位于富春江五丰岛与东洲岛之间。
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会长徐有成介绍,钱塘江涌潮起潮点经现场观测、视频拍摄,确认在北岸海盐县黄沙坞排涝闸和南岸余姚市新临海浦闸连线以东一带的位置。涌潮历经起潮、发展、衰减三个阶段,一路上溯,行进至杭州市闻堰一带时,涌潮已不破碎,变成波状,直观上涌潮消失,但科考队员在富春江北支五丰岛附近观察到涌潮,直至五丰岛与东洲岛之间消亡,改变了对钱塘江涌潮消亡点的传统认识。
海宁盐官观潮景区一线潮。摄影 沈益亮
钱塘江涌潮从产生到消亡要多长时间?
8月25日科考队做了一次测算,从新临海浦闸11时45分起潮开始,至17时03分到达五丰岛与东洲岛之间消亡点,历时5小时18分钟,行程近120千米(河道中心线)。
此外,科考过程中还新发现了三处涌潮观测点。“我们发现,钱塘江南岸潮水有了变化。在余姚、上虞一带及绍兴柯桥至临江码头,原先涌潮欣赏度没有这么高,现在能看到部分壮观的一线潮。”徐有成说。
绍兴上虞东进闸以西首次发现新的潮景
以往,钱塘江涌潮通常出现的形态有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兜潮、二度潮、对撞潮、波纹潮等,这一次科考队虽然没有观测到对撞潮,却在绍兴上虞东进闸以西发现了新的潮景—鱼鳞潮。
上虞水域鱼鳞潮盛况。摄影 刘柏良
经观察,在鱼鳞潮产生之前,北南两股一线潮平行推进,南快北慢,后北潮斜向西南,并演变成波纹潮,速度加快,再与南潮交叉,在波纹潮的波峰,因水深大,南潮白色破碎潮头短暂消失,故而产生鱼鳞状,潮头后面一段似鱼鳞片状。随着南潮加快及波状潮消失,鱼鳞潮也随之消失。
8月25日11时50分,科考队无人机从空中拍摄到上虞市新东进闸至嘉绍大桥附近的钱塘江“鱼鳞潮”。此时的钱塘江南岸由新东进闸至上游嘉绍大桥涌进的潮水受江道地形的影响呈现了前后鱼鳞状波纹叠加的现象,不一会就形成了交叉,并最终一同奔涌向前,此次潮头波带潮高近2.0m。
钱塘江涌潮会不会有一天突然在消失了?
世界上江河入海处很多,为何在钱塘江河口形成涌潮?
世界上江河入海处能不能形成涌潮,主要看是不是强潮汐河口,河口有没有喇叭口的地形,还一个有没有一定水深的河床沙坎,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涌潮。
钱塘江河口都具备!钱塘江天文潮大,平均潮差达到5.7米,属于强潮汐河口,最大潮差达到了9.15米(2018年8月“摩羯”台风期间),也是我国潮差最大的地方,潮汐势能转化为动能,是涌潮增强的动力。
海宁盐官一线潮(夜潮)盛况。摄影 沈益亮
“钱塘江河口尤其是经过建国以来的治理,两岸已缩窄至规划线,主槽相对固定,不会出现大变迁的情形。”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潘存鸿说,钱塘江上游建有如新安江等大型水库,有水工程的调控,即使遇到大旱年景,也会要下泄生态流量,不会造成河口淤塞现象。
另外,钱塘江在规划治理中,把保护涌潮作为专门的条款,写入《钱塘江管理条例》,属地政府有保护涌潮的职责,还专门出台了《钱塘江涌潮影响评价技术规定》,两岸经济社会的建设,如建桥、码头、岸线缩窄等钱塘江上一些涉水建筑,都要进行涌潮影响评价,来判定其影响是否可控。不可控的不能建设;可控的,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将对涌潮影响程度降到最小,所以钱塘江涌潮不会消失。
编辑:张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