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避免“自然缺失症”?这里有你需要的答案

杭州新闻 2022-11-02 16:14:00 1.5w阅
记者 边晓丹 陈栋 制图 叶丛

点击观看视频:《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人从自然中走出来,也要走回到自然中去,因为大自然带给你的不只是好看的风景。

《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是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联合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杭州植物园推出的“2022绿马甲自然教育论坛” 的第三场讲座。来自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翟俊卿用自己的研究告诉大家,有时间,多和孩子一起去大自然吧!

你还记得鲁迅的百草园吗?

童年的回忆会烙刻在生命里,久久不会散去。

鲁迅童年中的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部分人都读过吧,里面描述了鲁迅童年的很多趣事,还报出了一大串动植物的名字,虽然语言朴实,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

“这就是童年的自然留在我们生命中的印记。” 翟俊卿说,从事教育研究的他,这几年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到了学前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在户外自然情境中的教学,尝试重建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结。

“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孩子们到户外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都和自然越来越疏远。”这是翟俊卿的担忧也是他把研究方向放到了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

“其实,人一直和自然在一起。人类从自然中走出来,来到城市中,也就是几百年的事情。” 翟俊卿说,不要觉得自然只是有草有树,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互已经对自然产生一种奇妙的心理联结。

但如今,人和自然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有个孩子告诉我,妈妈不让我去闻花的香味,因为妈妈说, 那样会花粉过敏。” 翟俊卿心里咯噔一下,这位妈妈说的话的确挺有道理,但是,在孩子心中,就留下了大自然是有点危险的印象。

“肥胖,注意力紊乱、抑郁……”在当今社会中,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翟俊卿说,城市化生活环境和数字化生活方式让当代儿童的活动范围、兴趣爱好,逐渐从大自然转向室内,从自然物转向电子产品,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结,导致越来越多儿童患上“自然缺失症”。他挺担心的。

要让孩子走进自然中去

“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翟俊卿观察了很多学前儿童的画作,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最多的因素就是绿树、鲜花、蓝天,还有鸟儿、虫儿。“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东西,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他们不仅关注动物,对植物也同样感兴趣。”

“学前孩子内心中的自然,是非常感性的认识。这个时候他们的自然观、审美都会慢慢形成,会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翟俊卿说:“在自然中呆得越久,好处真的不少。”比如DHEA会增加,可以增加心肺保护能力,脂肪素分泌增加,还可以放松和减压,改善睡眠。

“因此,有必要明确儿童自然联结的发展机制和干预路径,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 翟俊卿提了好多建议:让自然教育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将自然教育融入孩子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来,加快儿童友好的生态社区建设等等,“让孩子和自然距离越来越近。” 

想收看我们的自然讲座的朋友,可关注杭州日报科学松果会微信公众号或下载杭+新闻app,在线聆听翟俊卿的精彩讲座。


责任编辑:陈洁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