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故事赢万元大奖⑩ 梵天寺经幢

杭州日报 2017-09-13 16:06:36 1.1w阅

记者 熊艳

开栏语

杭州,一座享誉世界的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不断迎接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宾朋。

杭州之美不仅在于江湖山林的秀色,也包括历史遗迹中不朽的文化韵味,而后者更称得上是杭州的城市之魂。

你有多爱这座城?那来问一问你对这座城的了解有多深。

近日,杭州日报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举办“讲文物故事·传优秀家风”主题活动,诚邀广大市民为300个尚无公开解说词的文保单位(点)写简历,讲述文物故事,勾勒城市的前世今生。

10月30日前,愿意讲述杭州文物故事的你可以向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或邮箱369786900@qq.com投稿,精彩的文物故事可能会为你赢得最高万元的奖金。300个文保单位(点)名单、具体投稿要求、奖项设置等活动细节,可扫描二维码详细了解。

对于深爱杭州的人来说,城市的故事一直都在心头,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写出来……

详情链接:【讲故事赢万元大奖·一起为杭州300处文保单位(点)写“简历”】


梵天寺经幢

凤凰山 蔡婷婷


被誉为“东南佛国”的杭州,历史上寺庙林立,除了环湖地区,城南凤凰山、玉皇山一带,视野开阔,又有沿江的便利交通,也曾伽蓝遍布,最为著名的就是并称为“西湖东南三大佛寺”的梵天寺、圣果寺和栖云寺。沧海桑田,当年的宏伟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梵天寺也只留下一片遗址,不过它门前的一对经幢,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拔挺如故,是现存吴越佛教艺术和塔幢建筑的杰出代表。

2.jpg

五代吴越国建于公元907年,早在创始人钱鏐尚未发迹的时候,有位高僧曾告诉他:“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

钱鏐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钱元瓘要秉承他的这个遗愿,奉行“信佛顺天”的宗旨。

这就像钱鏐留给子孙的《钱氏家训》这份精神遗产一样,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念为依据,对子孙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所以吴越国三代五王都推行保境安民、休养生息的国策,崇尚佛教。

执政的七十余年间大兴土木,广造佛寺,弘扬佛法,佛教盛行一时。

梵天寺经幢便是吴越时期佛教昌盛的实物见证。

3.jpg

在介绍经幢前,我们先来了解下那座曾经闻名于世的梵天寺。梵天寺的地理位置位于杭州凤凰山东南麓,这一带风景优美,背靠西湖,面对钱塘江,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鏐始建的皇宫所在地,后来又成为南宋王朝的紫禁城,千年古刹梵天寺就与这皇家禁宛紧紧相连。

晨曦在曙光的照映下,绿荫蔽日,紫气环绕,真不失为一方风水宝地。

4.jpg

关于梵天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梵天寺原名不叫“梵天”二字,叫做顺天院。

据明万历年间陈善等编修的《杭州府志》中记载:“在东乡芳梅村,唐天佑元年(904),由吴越王建,名顺天院。”

五代后梁贞明初年,吴越王钱鏐为了供奉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在杭州城南顺天院内建城南塔。贞明二年(916)十二月,钱鏐派出自己的弟弟钱铧,当时的恩州防御使,率领着官吏、僧人数百人到明州鄮县(今宁波鄞县),将佛祖释迦牟尼的骨舍利塔迎接到杭州。

第二年,专门在杭州城南顺天院建八面九级城南塔供奉佛骨舍利,顺天院也因此改名为南塔寺。

5.jpg

北宋乾德三年(965),吴越的末代国王钱弘俶,眷恋着祖辈的功德,主持重建了南塔寺,并在殿宇前建造刻有《陀罗尼经》的石质经幢一对。

重建后的寺院规模宏大,有“月廊数百间”,寺院里面供奉吴越国武肃王钱鏐、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弘俶三座铜像,成为当时名震一时的寺院。

同时,在寺内珍藏的五千四十八卷《大藏经》制作精良,据《咸淳临安志》记载:金银书大藏经应藏在释迦真身舍利塔内。

金银书大藏经的存在可以说明,梵天寺是规格很高的佛教名刹。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为消除寺院的灾患,寺院用四头、四臂的护法神梵天天王作为寺名,南塔寺改名为梵天寺,殿宇前的经幢也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在岁月的沧桑变换中,梵天寺屡遭劫难,直至清朝末年,梵天寺彻底损毁。只遗存了一对国宝级的经幢文物。

6.jpg

梵天寺经幢是浙江省现存经幢中最高的,与全国最高的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相比较,高度相差无几,均为15米左右;建造时间上看,梵天寺经幢更早,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赵县陀罗尼经幢则建于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从层次上看,梵天寺经幢更为丰富,共有33层叠,而陀罗尼经幢只有23层叠;从数量上看,梵天寺经幢也以双幢多与陀罗尼经幢,而且整体保存相对完整,自下而上无一层缺失,是不可多得的实质文物和瑰丽多彩的艺术杰作。

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jpg

那什么叫经幢呢?

经幢起初是在佛像前用宝珠、丝锦装饰的竿,将佛经、佛像书写在丝锦上。

为保持不被破坏,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就刻在石柱上了。

8.jpg

梵天寺经幢为左右一对,高近15米。通体用太湖石雕刻而成。

左右两幢的形式、结构基本相同,经幢之间相距13米,南幢高14.99米,北幢高14.87米。幢身有八面,各部比例和谐,整体非常具有美感。

幢身为仿木结构华盖形式的腰檐,檐外刻出飞椽,檐口凿出瓦当滴水,顶部刻瓦、脊、戗兽等,这些反映时代特征的小构件,在一般宋代木结构建筑中极难保存,真实再现了北宋初期江浙一带的建筑特征,为研究宋代营造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9.jpg

自下而上我们来仔细观察下两座经幢。经幢分为台基、束腰、幢身、斗拱、宝珠等构件。

台基上面雕刻“九山八海”,束腰部分分为三层:下层雕刻四条体态矫健、姿态各异的蟠龙,生动威武。中层有16个小佛龛,每个佛龛内雕刻一尊戴宝冠的菩萨像。

上层的佛龛里,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端坐于莲花座上。这样的造像在整个经幢上有百余尊,不仅有佛、菩萨、飞天,还有凡夫俗子,形象逼真、造型生动。

特别是这些人物的造型和装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美学观念、生活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世俗化的程度。

10.jpg

两座经幢的幢身上分别镌刻着行书体的佛经。南幢为《大佛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北幢为《大佛顶陀罗尼经》,字迹清晰隽秀。

两幢均刻有建幢记,也为行书体,文末署“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建”。

佛经与建幢记的内容进一步印证了吴建国笃信佛教,由王室主持兴建佛、造像的史实,也见证了五代吴越国境内佛教的繁荣。无疑为考证吴越国的佛教文化和确切纪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11.jpg

 

靠近经幢顶部的下方雕刻有四只迦陵频伽,它们都是人首鸟身,表现出展翅飞翔的状态,造型活泼生动。

据佛教经典《慧苑音义》中记载:“迦陵频伽,是一种声音很美的鸟。它出自雪山,在出生的时候就能鸣叫。它的声音雅致,听的人无不喜欢。”

上方还可以看到有如意云纹,经幢的顶部安放日月火焰宝珠,宝珠为花苞形,中间是球形花蕊,象征太阳辐射的光环,四周突出呈弯月形,上面雕刻火焰纹,象征佛教与日月同辉。

12.jpg13.jpg

 梵天寺经幢是国内少见的石刻精品,其俊秀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形象反映了吴越国佛教建筑的艺术水准,不仅在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也为后世研究吴越时期的社会生活、佛教文化及造像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我们不禁感叹: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风雨,当年的壮丽巍峨的宫殿和亭台楼阁,已找不到一点踪影,繁华已是灰飞烟灭。

然而在喧闹的城市生活之余我们可以循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


 编辑:王依丹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