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寻踪系列主题活动① | 大河造船厂的另一种生活:城市是座博物馆

杭州新闻 2023-11-30 18:44:00 1.2w阅
记者 熊艳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大河造船厂。这个地方,相较于拱墅区的其他工业遗址来说,稍显隐秘。

但是翻开它厚厚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它辉煌的历史。1971年,自主研发的警卫艇被分别用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专用;1975年大河造船厂开始生产登陆舰,后来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定点生产厂家;2000年以前,杭州市区80%的人行天桥,皆为大河造船厂设计建造……

图片

大河造船厂旧貌及当时造的西湖警卫艇

在上世纪70年代大河造船厂引进了众多的青年力量,描绘了一幅知识与劳动交错的生动画面,并以此沉淀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在运河拱宸桥段,有很多这样的工厂,因为一种热爱与憧憬聚集在这里,赋予了这个地方激情、理想、奋斗以及悲喜。那是一首无数人共唱的澎湃之歌,一条无数生活汇集的源远流长的大河。

如今,同样因为一种热爱与憧憬这里又汇集了一批年轻人,他们想以新的视角赋予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次不一样的遗产叙事。

遗产叙事:再写运河生活
年轻人与历史遗产的艺术碰撞

“其实我们一直在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对于课题的研究,我们更希望可以从对物的保护转向对人的保护。这也是我们在做大河造船厂这个课题时想要去表达的。我们怎么用遗产来讲故事,然后如何去影响当下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重现运河生活——对于大河造船厂的空间再叙事课题指导老师黄晓菲说。

据黄晓菲介绍,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课题从2016年开始就在做了,一届一届的学生接力式地完成这个工程。从勘测到资料的整合,到场景设计以及模型的架构。“我想让这些年轻人能够通过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了解艺术、历史文化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于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之下,这些年轻人捕捉着这个老旧的工厂厂房与当下生活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清晨到夜晚,一寸一寸的时间里交织着城市楼房的光影,印刻着每一个路过居民的生活痕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城市的发展不是除旧迎新,而是基于文化历史生产出来的新的建筑、空间以及生活。我们在这些年轻人的作品里,可以看见对每一寸时光的珍惜,可以感受到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可以想象出过去、现在、未来交融的生活场景。

年轻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当我们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种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年轻思潮,是一种新时代勃发的精神。当我们沉浸于当下,看着这些年轻人的作品,既有3D打印,也有木质模型的架构,还有科技光影的效果。他们在呈现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时,用不同艺术语言去呈现不同的生活场景。“这不只是对于一个房子的改造,更是导演城市里的人一天的生活。通过不同的设计纬度去呈现真实的生活,遗产是需要进入日常生活的,是可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黄晓菲说:“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对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是城市文化最好的表达,也是让一个城市的文化从博物馆延展出去最好的方式。让城市成为博物馆,这也是我们这次遗产叙事想要表达的。”

图片

图片

为什么是大运河呢?关于这个课题,黄晓菲说,首先,大运河是一种活态生活的持续;其次,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这样的河流,贯穿着城市和乡村。这样的课题就会很有代表性以及丰富的语言体系。同时也是想让这些年轻人与这个城市产生更多的连接和记忆。让杭州通过这些艺术设计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或许,这就是艺术的价值,在传承与创新之中,找到当下生活的平衡之处。正如,遗产叙事它不是一种单一的表达,也不是来自于单方的声音。它允许社会中不同人的发声,允许生活中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存在,甚至允许不同的时间对于物质的呈现。而这也许也正是我们城市寻踪想要寻找的内容:时间、空间、声音、生活。

图片

图片

图片

城市寻踪

“城市寻踪”主题活动由杭州市园文局指导、主办,联合杭城三所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利用走访、调查、创新设计、落地转化等方式,针对杭州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基于学理方式的研究、分析、田野调查和成果呈现。为杭州历史遗产的保护,探索一种新型的参与和传播的方式。

三场活动主题分别为:

1. 遗产叙事:再写运河生活

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众多反映运河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政治地位、经济贸易、生产生活等历史信息的遗存和空间。如何呼应遗产的空间特征和精神价值,搭建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桥梁?活动邀请中国美院南特跨界设计联合学院的40位同学,以国际联合课程展开全球视野下文化遗产地文化记忆和未来生活的讨论,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和空间设计的交叉领域:遗产地地方叙事。通过不同设计专业跨界协作,营造沉浸式文化场景和具身体验设计。探讨面向未来的、进入日常生活的文化遗产再利用创新路径。

2. 西湖石质史书阅读

古人云“西湖之胜,在水更在山”,在西湖乃至杭州周边的群山中,藏着众多的摩崖题刻和石质造像,虽然经历岁月的侵蚀,它们很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深藏不露。但是,通过近距离观察它们,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很多的历史文化信息,甚至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场景。活动邀请浙大城市学院考古与艺术学院的三十多位学生,在浙江省博物馆专家魏祝挺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三条杭州石质文物的主题路线,从中梳理出有趣、生动的历史信息,并最终用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

3. 宋韵老字号重生

杭州是南宋古都临安所在地,文脉延续至今。曾在此处生活的人们品物造景,创造出含有时代审美趣味的“品牌”。其品类繁多,医食百货俱全,与宋人的生活百态一起,静卧在留存的书画文玩中,等待后人的会心一笑。“如果这些老字号依然存活至今,它会是什么样子?”活动邀请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近30位同学,聚焦于雕版书局、竹编灯笼、刷牙铺、玩具、古酒、中草药六个品类,经由当代的方法和理念,重新设计老字号的形象,唤醒尘封的记忆。通过设计转译,更好地理解宋韵生活美学特征,并融入当代生活。

据悉,三场主题活动成果将汇聚成一场“城市寻踪”主题展览,在杭州小河公园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线下展览,对市民开放。

图片

责任编辑:杨俏颖
审核:陈良江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