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后亚运”:56座竞赛场馆、32座训练场馆,怎样敞开门、不打烊?

杭州新闻 2024-01-22 14:52:00 1.5w阅
文字:记者 邱丹晨 视频:首席记者 郑超

亚运赛场的喧嚣已经散去,但亚运场馆的热闹却依然如火如荼:众多体育爱好者享受优质体育设施,感受挥汗如雨的快乐;一场场大型体育赛事和演唱会接连上演,不少人选择在周末赶赴一场文化之约;又或是趁天气晴好,在家门口的体育公园遛娃打卡……

事实上,亚运场馆是杭州亚运会留给城市最为显性的体育遗产。杭州亚(残)运会有56座竞赛场馆、32座训练场馆,杭州及其他协办城市将交出一份怎样的赛事场馆“再利用”答卷?在浙江,这些场馆通过惠民开放、引入市场力量等方式,实现亚运场馆赛后可持续运营利用,让更多人实实在在享受亚运红利。

场馆变场所

打造群众身边的健身房

紧挨着杭州的湖州市德清县,波光粼粼的凤栖湖畔,一个白色锥顶建筑夺人眼球,这是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篮球场,也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三人篮球项目的比赛场馆。

三人篮球的比赛场地通常是临时搭建,而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篮球场,是全球首个固定三人制篮球场馆。“现在场馆正在做资产移交,接下来将进行场馆设施的全面改造提升,三人制篮球场将被改建成为向市民开放的体育公园,作为亚运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湖州莫干山国有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姚欢亮表示。

三人篮球比赛场地

这一场馆在规划设计之初就为赛后利用打下伏笔,赛后除保留屋顶主赛场及赛事功能用房外,将加入德清城市展示馆、德清青少年宫、德清市民幸福馆等功能。今后,还将继续完善三人篮球运动设施,持续引入三人篮球超级联赛等国际、国内赛事。

“杭州亚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宴,它正不断带动地区发展,推动一个个惠民成效绵延至赛场之外。”湖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市新增了近百个群众体育阵地,绿水青山中的“10分钟健身圈”正逐步形成。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篮球场并不是个例。为有效规避赛后搁置浪费情况的出现,大部分亚运场馆早在设计和建设中,运营单位就已提前介入,并充分考虑赛时和赛后的功能需求。

亚运会期间,夹在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和游跳馆之间的包玉刚游泳场,就一直保持对外开放的状态;黄龙体育中心气膜馆的羽毛球场和网球场、老年活动中心乒乓球场和门球场,同样保持着“与亚运同行”的节奏。在黄龙体育中心的改造项目中,整合开放了篮球、网球、游泳等13个全民健身项目,每天可容纳6000余人次进行锻炼。另外还设计了一条1000米长的空中跑道,如彩虹环绕体育场一周,供市民健身使用。

在杭州,亚运场馆早已和市民生活深深绑定。光彩夺目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以及综合训练馆分类实施惠民开放。体育馆将主要用于举办大型赛事,游泳馆主要运营专业游泳跳水赛事、游泳开放及培训,综合训练馆将日常开放并运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培训等等。

文体旅融合

搭建运动生活新场景

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因为山水如画的高颜值,曾在亚运期间刷屏网络。借亚运东风,皮划艇、龙舟、攀岩等一批小众运动走入大众视野。如何用好场馆资源,让小众运动自然地融入市民生活,成了场馆方和场馆所在地一道“必答题”。

龙舟比赛

位于温州的龙舟运动中心,是目前全世界最高规格的龙舟竞赛场馆。如今这一场馆不仅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广州珠江文体公司进行日常运营,场馆周边占地13.3万平方米的龙舟休闲公园和3.5公里的环湖绿道也已全天候对外开放,市民可以来散步、露营、打卡,周末的人流量最高时达到2000—5000人次。

温州龙舟运动中心

温州珠江文体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市场部经理雷纯东说,他们将利用龙舟运动中心特有场地设施资源,推出水上泛舟、桨板、动力冲浪、OP小帆船、皮划艇等10余项水上体验和培训项目,全面对外开放。在这里,竞赛场馆不再仅仅是一个训练、竞赛的基地,还是市民休闲、娱乐、运动的最佳去处。

龙舟赛道

与龙舟有关的内容也被保留下来。作为中国龙舟名城的温州,希望持续打响“看龙舟,到温州”的品牌。特别的是,早在2022年,温州龙舟运动中心负一层就建成了总建筑面积约2250平方米的龙舟文化博物馆,以“劈波斩浪、水上狂欢——走向世界的龙舟文化”为主题,结合龙舟竞渡等非遗项目,借助图版、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深入展示浙江、中国和亚洲各地不同的龙舟文化。

在绍兴,亚运场馆同样成为当地独特的城市地标,还给市民带去了不一样的时尚体育生活。半开放式设计,让自然景观和赛事元素融为一体,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在周边一众山水景致中显得格外精巧。家住附近的沈先生说,亚运期间,他购票观看精彩比赛,成了中心的常客,经常带孩子去体验家门口的亚运场馆,鼓励孩子健身。

羊山攀岩中心 绍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介绍,今后以攀岩为主的国际、国内赛事将成为未来的“常规节目”。按照“体育+旅游”理念,场馆还将规划建设极限运动馆、山地野攀场地等,部分赛道则改造成亲民简易路线。“我们还将增设亚运主题展示、攀岩科普文化展示等空间,让场馆变成一个集顶级赛事、培训体验、科普研学、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国际化攀岩运动主题公园。”场馆负责人说。

一馆一方案

加速打造国际赛事之城

2023年12月,杭州迎来亚运后第一个赛事黄金周: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五天时间75场比赛,共接待9.3万人次观众,门票收入超过4000万元;女排世俱杯,各大洲顶尖俱乐部队伍云集,“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一种时尚;来自20个国家与地区、3万人参与的杭州马拉松,在寒冷的冬日“跑热”这座城市……高水平、高规格、大规模的体育赛事,通过集聚人流带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赋能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2023杭州马拉松

随着杭州及其他协办城市步入后亚运时代,亚运带来的综合效应正在持续放大。当前,全省各地正紧抓机遇,大力引进或培育高水平体育赛事。

日前,第一批省级“赛事之城”和“赛事集聚县”名单出炉,杭州上榜唯一的省级“赛事之城”。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萧山区、淳安县,宁波市鄞州区,温州市龙湾区,德清县,海宁市,绍兴市上虞区,江山市等11个县(市、区)则荣膺省级“赛事集聚县”。

荣膺省级“赛事之城”的杭州,已经提出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新目标。前不久,杭州出台了《关于放大亚运效应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体育局也将完善配套的“打造国际赛事之城三年行动计划”,到2026年,初步形成杭州特色赛事体系。杭州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亚运会前后,杭州已与6家国际体育组织签订战略合作,成功引进世界羽毛球世界巡回赛总决赛等顶尖赛事,联合首创国际皮划艇“杭州超级杯”等赛事,“赛事黄金周”现象或成为常态,“体育”将成为杭州鲜明的城市底色。


“我们将全面盘活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利用好宝贵的亚运场馆遗产,聚力做好‘以馆兴城、以馆促产、以馆惠民’的文章。”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共有384个场馆纳入“亚运场馆在线”,涵盖41个运动项目,惠及人数达到2000多万人次。同时,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相关评估办法,跟踪考核提高场馆利用效能。

该负责人还表示,接下来将细化“一馆一策”,指导区县完善惠民开放方案,在实现体育功能和赛事功能应保尽保、应留尽留的基础上,从体育赛事活动引进、全民健身开放、商业综合体及体育俱乐部入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举办等方面对场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责任编辑:邱丹晨 郑超
审核:陈昌旭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