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祖庙,也是临安城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它始建于绍兴四年(1134年),次年成。同年,自温州奉迎神主至临安太庙,宋高宗开始朝飨太庙。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临安太庙作为赵氏家族祖庙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南宋朝廷对太庙朝飨之礼极为重视,祭祀活动非常频繁。每年四孟和季冬,都会在太庙举行朝飨之礼,即“五享”,由赵氏宗族诸王主持奉礼。每月初一由太常卿进献新祭,即“朔祭”。每三年的孟冬,皇帝亲自主持一次大合祭,时称“祫礼”。届时,皇帝“即庙行礼,次诣诸室,恭行祀典”。此外,如遇重大事件(如新帝即位),皇帝都要亲赴太庙,告祭祖宗神灵。
南宋太庙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山(旧称瑞石山)东麓。据《梦梁录》记载,“太庙在瑞石山,绍兴间建,正殿七楹十三室”。太庙屡经修缮、扩建与重建,至南宋晚期,大殿共十三楹十四室,每室祭祀一帝神位。元初,太庙被毁,该地大部分为元代榷茶提举司所占。时至清朝,原南宋太庙的南部成为紫阳书院(现为紫阳小学)的一部分,其余部分渐为民居所占,只留太庙巷等地名。
为配合紫阳街道旧城改造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紫阳山、太庙巷一带进行考古勘察,并先后于1995年5月至9月、1997年底至1998年2月对南宋太庙遗址实施考古发掘,发现了太庙东围墙、东门门址及房屋基址等遗迹。南宋太庙遗址是临安城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为研究南宋历史、政治、礼仪制度及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曾入选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宋太庙遗址》是临安城遗址考古发掘系列报告之一,由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编著,是1995年、1997年南宋太庙遗址两次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成果汇编。报告系统梳理了太庙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并辅以八百余幅彩色图片,从地层堆积与年代、主要遗迹、出土遗物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南宋太庙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报告还结合文献,围绕南宋太庙的四至范围、东围墙结构及东门、平面布局及特点等做了专题研究。(据发掘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