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好书|探索古建筑与青藏高原

杭州新闻 2024-03-10 09:05:00 5.0w阅
首席记者 张磊

图片

《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陈明达 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24年1月

山西的应县木塔凭什么和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天津的独乐寺为什么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无上国宝”?木结构何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浙江摄影出版社的“营造文库”新添陈明达先生力作《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三种,带读者探寻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奥秘所在。

陈明达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刘敦桢,毕生致力于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建筑学体系,著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尤以宋《营造法式》专项研究享誉中外。

《应县木塔》初版于1966年,是陈明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建筑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外形端庄稳重,结构比例严整。1962年起,陈明达多次率助手赴应县考察木塔,试图从分析建筑实例入手,揭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之谜。在《应县木塔》一书中,陈明达以其开阔的视野、精细的测绘、广泛的资料汇集和严谨的逻辑演绎,将应县木塔与建筑“天书”《营造法式》互相印证,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正如傅熹年院士所言:“这本专著阐明,中国古代建筑从总平面布置到单体建筑的构造,都是按一定法式经过精密设计的,经过精密的测量和缜密的分析,是可以找到它的设计规律的。”此次《应县木塔》再版,不仅将实测图、分析图及其批注副本一并收录,并且在图版部分增补了若干张梁思成、莫宗江、刘致平、赵正之等前辈于1933年、1935年、1950年考察所摄照片和木塔在抗战期间受损及战后修缮情况照片,更加全面地展示了木塔的历史信息。

独乐寺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制作精丽,保留着显著的唐代风格,“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是最佳典范”(陈明达语)。千年以来,这座木结构的殿堂楼阁虽屡遭天灾但仍完好如初,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学的卓越成就。独乐寺被发现于1932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开始调查测绘的第一处古代建筑,梁思成说它“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陈明达先生在他的晚年力作《蓟县独乐寺》中,尝试应用“材份制”对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进行建筑学理论分析,追索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在书中,他似乎已经完全进入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要通过对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文化的层面。此书沿袭论文+测绘图+摄影作品的编排体例,收录大量珍贵的手绘图稿和历史照片,对古建筑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

陈明达曾说:“长期以来,我们被古代建筑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很自然地就偏向于艺术方面的研究,不自觉地促成了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这句话放在当下似乎仍然适用,什么唐风雄浑、宋韵清秀、明清烦琐,这样的“高度概括”谁都能说几句,至于其深层的营造原理、设计规律,却鲜有提及。《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就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著作。书中的“战国—北宋”部分曾于1990年刊行,“南宋—清代”部分是首次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两部分合璧通览,将令读者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文中的建筑力学原理及抗负荷分析,尤为学术界所称道。书后另附《中国建筑导言》一文及精彩图照175张,堪比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通史及其经典实例的快捷通道。

陈明达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极富创造性,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建筑史学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你不满足于对古建筑浮光掠影式的了解,那么以上三本新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高原上的小向导》

刘黎琼 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3月

今年年初,首部以科学视角全面解读青藏高原的科学纪录片《再登地球之巅》,引发了公众对这片雪域高原的热切关注。由译林出版社全新出版的童书《高原上的小向导》,将目光聚焦在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作者遍访亲历者,从门巴族少年视角出发,截取第一次青藏综合科考片段,以数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的故事折射一代科学家为实现“青藏科考空白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填补”的夙愿而忘我钻研的巨大奉献精神。

20世纪70年代,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筹备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中国科学院确立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中心任务,1973—1980年先后组织千余人参与考察工作,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科考工作截至目前仍在继续,考察内容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生态等各个科学领域。在此期间,青藏高原这块土地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高原上的小向导》是首部讲述我国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历程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刘黎琼在中国科学院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接触到参与首次青藏科考的老一辈科学家,感动于老前辈们对青藏高原这块土地深深的眷恋,尤其在翻看了当时的科考照片,阅读了当年科考队员写的考察手记后,被他们面对各种困难时勇毅前行的精神激荡、鼓舞,萌生了为青少年创作一本讲述首次青藏综合科考中的人和事的图书的想法。

此后,她走访亲历者,数易其稿,选取科考历程中的片段,借门巴族少年视角,以“虚构+纪实”的创新方式,通过小读者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的形式讲述出来。故事细节经由亲历者审阅把关,真实感人。整本书旨在塑造中国科学家的英雄群像,向青少年展示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忘我奉献的珍贵品质。

刘黎琼多年从事文字工作,她是“三联少年”专栏作者,并曾为多位院士撰写传记,深厚的笔力也为这本书的文学性提供了充分保障。《高原上的小向导》中处处可见作者丰厚的文学积淀,作者贴切地描绘出青藏高原冷峻的雪山、生机勃勃的密林,以文字展现这块土地迷人的色彩。

全书文字清新雅致,作者将一段科学考察之旅用文字娓娓道来,将“高山仰止”的科学家精神灌注文字之中,科考工作的严谨、山川风貌的壮阔巍峨、人物情感的细腻真挚尽现笔端。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评价此书:“用轻盈的笔触为小读者追溯首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往事。”

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向下扎根,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进行浸润和弘扬。据译林出版社有关编辑介绍,《高原上的小向导》是“小译林”品牌为青少年打造的原创精品书系“向着科学之巅”系列的第一本,期待这个书系持续推出精品,助力小读者将文字内化于心,用科学家精神涵养个人品格,厚积为支撑成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丁以婕
审核:周璐彦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