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激发好奇心,培养未来人才,点亮科技强国梦想,2024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论坛”在杭州市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隆重启幕。
来自全国各地有志于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家精神培养的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企业负责人等的400多名专业人士齐聚一堂,通过科学家讲座、专家主题报告、校长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围绕中小学教育如何“激发好奇心,培养未来人才、点亮科技强国梦想”主题进行讨论。
在小学阶段设创新研究室
让创新思维在学生中“走脑入心”
当天,作为东道主,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向与会嘉宾呈现了“科学家”主题活动的大戏——第六届小海燕创新研究室学术发布会,展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略、新举措、新范式。
现场,18位学生登上了发布会的舞台,共发布了17篇研究作品。浙江省科学特级教师陈彤、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邵汉民、浙江大学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大为博士,现场聆听了小小研究者们《违反惯性运动的气球》《四两拨千斤》《落叶为什么是背面》《绽放的烟花》等科学研究成果,并与小小研究者们面对面交流答辩。在大学者们的带领下,小研究员们再次梳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研究。
“小海燕创新研究室”是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科学教育的定制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自寒假以来,全校近300位学生,以个人或组合的形式,在科学、数学、信息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不同领域,长时间的自主研究,在知识、技能、经验与方法层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本次小海燕创新研究室专家委员会共收到了142篇创新研究小论文,经过学术专家组成员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反复讨论,综合评价,评选出了三等奖33项,二等奖29项以及一等奖作品25项。
这场发布会,是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科学教育定制课程的阶段性成果,是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化实践。
解构“科学家”课程
激发学生的科学家潜质
崇文世纪城的学生为什么那么爱探究、爱思考?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谭鹏飞校长向与会嘉宾做了主题为《“科学家”课程解构》的报告。
“对于儿童科学启蒙教育而言,碎片化知识学习和零星化科创活动难以发挥持续作用。”谭鹏飞介绍,学校将分散在各学段、各部门,甚至杭州市、浙江省各地方的科学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以科学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孩子身心特征系统开发了“科学家课程”。
那么“科学家课程”如何开展,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群,步步进阶,培养高阶思维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科学主题课程群,促进学生跨界学习,赋予学生极强的选择性。
谭鹏飞举了一个例子,拿“生态环境”主题课程来说:横向看,学校整合了科学观察、数学计算、语文表达、艺术创作等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向看,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兴趣,将不同学段的科学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衔接,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持续进步,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谭鹏飞说。
此外,学校以“激发潜能,培养有科学家潜质的学生”为目标,致力于为学生构建一套定制式课程群。包括“小科学家在行动”“科学港湾课程”“创新研究室”等。“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我们特别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提供最适合的学习路径,支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谭鹏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