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故事赢万元大奖④ 吴山三茅观遗址“可是不一般”

杭州日报 2017-09-07 10:56:11 1.2w阅

记者 熊艳




开栏语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杭州的美,仅美在湖光山色吗?不是,还有“灵魂”。城市和人一样,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灵魂。            

从8000年前的杭州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到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南宋时期的五方汇聚商贸往来,再到元明清时期的繁华,在历史的长河中,斗转星移,时代更迭,那一条条带有人间烟火气的街巷,一间间装载着喜怒哀乐的房屋,一件件承载着悲欢离合的珍贵“文物”,都真实地在这片热土存在过……走到今天,想触摸到历史温度,唯有走近他们,让他们成为主角,用你的文字,为这座城市讲述“成长之路”。

今年8月到明年8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杭州日报开展 “ 讲文物故事﹒传优秀家风 ” 主题活动,请广大市民为300件尚无公开解说词的文保单位(点)写简历,讲故事,撰写它的“前世今生”。

详情链接:【讲故事赢万元大奖·一起为杭州300处文保单位(点)写“简历”】

杭州名人纪念馆 

    陈晖 文+图

 

感谢各位翻山越岭来到吴山三茅观遗址。这件白色的建筑看起来并不显眼,搞不定远看还误以为是厕所的白墙黑瓦建筑可是不一般。

QQ截图20170907105235.jpg                                             


三茅观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曾是南宋香火鼎盛的“御前十大宫观”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砖石,都是在历史遗迹之上恢复而来的,错落有致,更富有历史价值。现在,成为吴山清风廉政文化教育专线中的重要一站。

QQ截图20170907105248.jpg 

除了辉煌的历史,这里最为人称道的便是杭州西湖三杰之一的于谦,政绩卓越,百姓心目中的 “于青天”,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他曾在这里念书,相传,于谦还在念书期间,写下了名篇《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茅观,了解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位清廉勤政、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吧!

QQ截图20170907105254.jpg 

三茅观遗址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左手边的是主要建筑,由大殿和四间厢房构成。这里的匾额、对联、房间名称更是增添了文化气息。

1.jpg

2.jpg

房间以博学、清源、济物、存思命名。还留有明代时期开学堂时的氛围,这八个字也是对求学人士的谆谆教诲。

3.jpg

4.jpg

5.jpg 

这一间是是纪念三茅真君的,同时也留有历史文物,和一些现代画像,内容丰富。

QQ截图20170907105447.jpg

三茅观是一处道教建筑,道教起源于春秋时期老庄的思想,有诸多流派,而三茅观是道教中符箓派圣地。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著名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上清派、正一道都属于这一派别。殿内茅氏三君的木刻肖像,据说此像原为宋徽宗赵佶所绘,亦是三茅观一件珍宝,原作早已佚失,如今只有以复制品替代。


三茅真君指秦汉时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主要是掌管人的生命的。三茅真君的传说故事就在右手边的展板上,相传茅盈十八岁弃家如恒山修道饵术,拜西城王君为师,学的饵术调神之法,的王母所赐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得道回乡,茅盈父母生气地责怪他远游,不供养父母,想用杖打他,结果杖折成数段,父母便问茅盈是否可以让死人复活?茅盈回答道,有罪的人不可复生,但夭寿短的人可以复活,于是复活了村中一些人。后传授两个弟弟道法,一同得道,各地建齐了不少的三茅观。


南宋时期,国力羸弱,受金人和蒙古人的侵袭,统治者为求消灾免难,同时利用道教的教化功能,安定社会,巩固皇权,也看重道教的发展,因此,绍兴二十年(1150),赐额“宁寿观”,全称三茅宁寿观。


宋时三茅观极为显赫。绍兴年间,朝廷赐以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作宋鼎、澄清观旧物唐钟、褚遂良小楷《阴符经》、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轩辕镜、七宝念珠七件皇家珍宝。一时间连山也叫做了“七宝”山。陆游作《行在宁寿观碑记》中记载:“荣光异气,夜烛天半,……非他宫馆坛宇可得而比也。”


而现在,我们还能看见界碑、石香炉等一些文物,诉说着过去。

6.jpg

7.jpg

8.jpg

明太祖洪武年初重建。宪宗成化十年在观内建“吴天宝阁”,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闽总督胡宪宗因平倭寇有功,奏请于观内赐建“真武殿”。1937年12月,日军占据杭城,曾拆除三茅观部分建筑取砖石建造炮台,仅剩一殿幸免于难。


从极胜到落败的历史中,能够读出我国国力胜与衰,它背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何守护祖国山河。这一点,在瓦剌南侵我朝边疆时,于谦,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这一幅是于谦像。让我们从四副挂画里来读一读于谦的一生。

9.jpg

儿时的于谦聪颖敏慧,才学过人,志向高远,在民间有不少关于这位“神童”的佳话。六岁清明,父亲彦昭和叔父彦明与族人一道领于谦去上祖坟。路过凤凰台,彦明随口说:“今日同上凤凰台。”年仅六岁的于谦即在一旁朗声应答:“他年独占麒麟阁。”彦明及众人听了,无不感到惊讶与佩服。

11.jpg

聪明是天生的,但是好学和志向更是于谦能够保家卫国的基础。他从小尊敬南宋英雄文天祥,还给文天祥写了赞词,把文天祥的画像和赞词一同挂在书房上,正是远大的抱负才能让小于谦日积月累的学习,就像是当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一样,值得新时代的人学习与传承。


16岁的于谦来到三茅观学习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这也是他一生清廉的真实写照。

12.jpg

正是于谦的抱负和努力,让他在是永乐十九年(1421)中了进士,任监察御史,巡抚河南、山西。


在为官时,于谦是清廉为官,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典范。1427年,于谦巡按江西,他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宁王府官员借着“和买”名义,强压价格,如若不从,就强抢货物,甚至把人带回府中,乱殴致死,可是于谦不畏强权,惩治了这些贪官污吏,还立下石碑以示垂戒。1430年,于谦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近二十年,于谦设立粮仓,设立社学、“惠民药局”,抗洪救灾,深得民心。


于谦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朝由盛转衰,腐败成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谦涉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清正廉明本色。那时百官大臣都争着向宦官王振和他的党羽献金求媚,而唯独于谦他既不肯屈节逢迎宦官,也不屑拉拢关系巴结朝中权贵。每次返京上朝,除了简单的行李外,于谦从不携带巴结上司的礼物。有人劝说:“你不带金银财物去攀求权贵倒也罢了。你带点土特产,什么线香、香菇、手帕这类的小玩意,作个人情,不也很正常吗?”于谦笑着举起两袖,十分风趣地说:“我入朝时怎么没带东西呢,不是带有两袖清风吗?”,并写了一首《入京诗》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13.jpg

除了突出的政绩,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于谦更凸显了自己为国为民的品格。正统十四年(1449)秋,蒙古瓦刺部入侵,英宗朱祁镇率50万大军亲征,不仅全数覆没,连英宗也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在这一危难时刻,于谦厉声反对南迁,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历史主张,拥立英帝之弟祁钰为帝(景帝),亲率22万大军,列阵于九门之外,在西直门与瓦刺军激战,击溃瓦刺,成功组织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京城保卫战,力挽狂澜。

14.jpg

此时的景泰帝把英宗当做政敌,不愿将自己的兄长迎回,于谦直言皇帝。一锤定音,迎回英宗,忠君之心日月可鉴。景泰八年(1457),景帝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以谋逆罪被杀。


于谦一生为国为民,此心可昭日月,当于谦在大殿之上直言“言南迁者可斩也”的时候,必然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死,当他要迎回英宗的时候,也定然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就像是清代袁枚曾赞颂的:“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风景也正是有了于谦的精神更显得厚重。


走出三茅观,我们还可以看见正在书写《石灰吟》的于谦。他用他的一生,他的一首诗,诉说着,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中国的美德!

15.jpg

 

编辑 杨俏颖

查看专题
评论
我要参与评论